(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主題為“綠色科技 多彩生活”的2022年北京園林綠化科技活動周于8月20日至27日舉辦,市民朋友可來到位于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南門的活動現場參觀體驗。700多平方米的展區將通過實物展示、場景模擬、圖文影像、互動體驗、專業講解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首都園林綠化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和園林綠化在助力實現碳中和、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高質量科學綠化建設中的生動實踐。
為發揮首都智力資源優勢,助力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市園林綠化局今年在全市各區啟動打造北京市園林綠化專家工作站,截至目前已建成100家。工作站充分發揮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農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等在京涉林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專家團隊力量,通過組織專家團隊與村、鎮、合作社、集體林場、國有林場、城市公園等結對子的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走出試驗室、走出圍墻大院,將科技成果運用到綠色生產第一線,優化構建“產學研用推”一體化的園林綠化科技幫扶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未來,將通過專家工作站培育鄉土專家300名,助農3000戶,實現園林綠化經營主體綜合效益增加20%,生態景觀和服務功能明顯提升,推進首都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助力興綠富民和鄉村振興。
近年來,首都園林綠化建設持續強化科技賦能,科技貢獻率穩步提升至70%以上,通過“內外兼修”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首都園林綠化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為代表的新時期首都綠化工程,持續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制訂各類標準41項,打造國家林草科技創新平臺11個,推廣新優植物品種426個,建成一批園林綠化廢棄物科學處置、垃圾分類、濕地恢復、植物景觀應用示范區,在林業碳匯、鄉土樹種應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提升、節水型園林綠化建設等領域形成一批優秀范例。通過插上科技的翅膀,全市綠色惠民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通過科學的監測預報和高效的聯合治理,今年楊柳飛絮較往年同期下降25%。全市以16處生態監測站為核心初步形成完善的生態監測網絡,全面監測林地、綠地、濕地、草地等不同生態系統水、土、氣、生物多樣性、碳匯等變化,用數據為政府決策、市民生產生活做好支撐服務。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處長姜英淑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發揮林業碳匯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北京綠化基金會首次設立碳中和專項基金,為首都市民和在京企業搭建了一個參與碳補償、消除碳足跡、履行社會責任的開放平臺,引導全社會共同助力林業減排增匯。專項基金將通過捐資支持植樹造林、森林經營和森林保護等活動,實現積累碳匯、消除碳足跡,增強北京及周邊地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結合此次科技周活動,專項基金還推出了一個“碳中合車貼”作為官方碳補償標識,市民朋友花費300元購買車貼,即可支持在密云區東邵渠鎮、通州區潞城鎮等專項植樹點栽植8棵本鄉土苗木(如栓皮櫟)。根據測算,這8株苗木生長20年所產生的碳匯量便可以中和1輛家庭小客車行駛1年(約為11000公里)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