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宣傳、偷工減料……“買房送維權”豈能成常態
" width="100%">
近日,本報及12345市民服務熱線多次接到業主投訴,反映其在購買新建商品房過程中遭遇裝修標準降低、材料以次充好、承諾不予兌現等問題。期房市場亂象頻出,以至于“買房送維權”“交房即維權”幾乎成為常態,嚴重侵害著消費者合法利益。
不同于“一手交錢一手交房”的二手房市場,如今新建商品房以期房為主,輔以少量項目試點現房銷售。對于消費者來說,買新房從看項目、付定金、選樓層、簽合同、交首付到最終入住,時間跨度基本在兩年以上。面對如此之長的周期,消費者幾乎只能根據售樓處的沙盤廣告與銷售文案,對小區品質和房屋質量的進行猜測。這也意味著,購房者傾向于認為售樓處、樣板間里的一切都是“所見即所得”,都是未來的“家”該有的樣子。
然而在開發商看來,沙盤的景、銷售的話等等更多屬于廣告性質,唯有購房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但購房合同在擬定時,條款往往不夠細致,比如外立面材質、園林綠化、公共區域的詳細標準基本不寫,墻紙涂料、衛浴家電、燈飾開關的具體型號無可奉告,大量模糊地帶的存在,給以低標準履行合同留下了空間,以次充好,變“精裝修”為“驚裝修”等等令滿懷期待的業主驚愕不已。
既然貨不對板,走法律渠道進行訴訟本是最合理有效的維權方式。但現實中,業主個體勢單力薄,且開發商經常使用銷售代理公司售房,以此規避虛假宣傳或欺詐銷售的責任。即便耗時日久訴訟成功,對于開發商的處罰也往往不痛不癢,難以形成震懾。一來二去,大量業主只能忍氣吞聲,把收房預期放到最低。
一套房子往往寄托著整個家庭的期待。面對當下房地產市場亂象,北京市住建委等相關部門,從房企賬戶監管到網絡簽約規則,從購房合同“范本”到樣板間“三個一致”,在新建商品住房銷售行為的規范上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但記者調查也充分說明,當前房地產市場仍存在不少問題,需要繼續從上而下、靠前監管、罰出痛感,才能維護好老百姓的合法權益。
有頭部房企高管稱,現在“房地產發展已經進入‘黑鐵時代’”。事實上,“黃金時代”也好,“黑鐵時代”也罷,對不起消費者就一文不值。對于房企最重要的事情,應當是心懷敬畏,把質量當做頭等大事去抓,贏得口碑才能有未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