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零廢棄”小院厲害了,1個月只產生15斤垃圾
一個月,一家人能產生多少垃圾?對于家住草廠七條13號院的李洪盛家來說,答案是5小桶、約15斤。去年10月,東城區前門街道試點打造首個“零廢棄循環小院”。運行幾個月以來,這個胡同人家過上了“零廢棄”生活。
花池里搭“蚯蚓塔”變廢為肥
" width="100%">
蚯蚓塔
春光燦爛,草廠七條13號院里綠意盎然。院當中,花盆里,茉莉、絲瓜苗、文竹等長勢旺盛,花池里韭菜齊齊整整。李洪盛正忙著翻新土,將漚好的液態肥灑進土里,“這液態肥可是寶貝,純天然的,勁兒大,養出的茉莉、韭菜,壯實著呢!”
廊架一角,一個綠色的垃圾桶上標著“廚余堆肥桶”,上面一個蓋子,底部一個龍頭。掀開一瞧,里面橘子皮、青菜葉等廚余垃圾浸在水里,發出微微的酸味。“平時把果皮、菜葉子扔里頭,加點堆肥菌、水,漚好之后底下有個篦子自動過濾,打開龍頭,液態肥就流出來了。”李洪盛解釋道。
堆肥的不光這一處,小院花池里,看起來平平無奇的PVC管搭起了“蚯蚓塔”。30余厘米高的廢舊PVC管直立著,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在外面。掀開最上層的塑料薄膜,里面是雞蛋殼、菜葉子。PVC管旁的土壤深處,蚯蚓蜷曲著身體,在土里打著滾。“埋在土里的管外面打著孔,蚯蚓鉆進管內,‘吃’爛菜葉子、雞蛋殼,吐出有機肥料,讓小花池的土越來越肥。”李洪盛娓娓道來。
收集雨水澆花養魚
不光廚余垃圾,天然的雨水,也是寶貝。
小院南墻上方,一根兩米多長PVC管敞口對著天空,一直通到房頂、墻檐頂部的排水口,底下接著一個空的大桶。“這是雨水收集系統,今年開春以來下了幾場雪雨,足足接了五桶半,算下來足有165公斤。”收集的雨水,李洪盛有的用來澆花,有的倒進了魚缸。南墻根底下的大魚缸里,收集的雨水泛著淡黃色,缸底結著薄薄的青苔,金魚歡快游弋。
" width="100%">
小院的雨水收集系統
除此之外,小院里處處可見循環利用、節能環保的生活方式:廢舊不銹鋼長桿打孔做成掛物桿,篦子、小架子、水管都被收集得整整齊齊;廊架上安裝了三個太陽能燈,不用插電,晚上自動感應點亮小院;自家種的絲瓜曬干后做成抹布,并和街坊四鄰分享……
“零廢棄生活幾個月,我們老兩口都已經成了習慣,有了天然的肥料、雨水,有了植物、花鳥蟲魚,我家小院越來越原生態。”李洪盛說。
200平方米小院只有“一桶一袋”
去年10月,前門街道著力“垃圾分類”這個“關鍵小事”,在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學生和專業社工幫助下,啟動“零廢棄循環”院落建設,從居民報名中選取院落基礎好、主動性高的李洪盛家作為試點,改造小院、并帶領居民從源頭減量。
" width="100%">
李洪盛進行廚余垃圾堆肥
“零廢棄不是不產生垃圾,而是從源頭減量,最大程度減少垃圾,并讓可回收物最大程度利用起來。”前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劉軒廷說。
就拿李洪盛家來說,200平方米的小院,平時老兩口居住,只有一個廚余垃圾桶、一個垃圾袋:廚余垃圾桶裝蒜皮、蔥皮等不能堆肥的廚余垃圾;垃圾袋裝包裝紙、塑料殼等其他垃圾。“能堆肥的廚余我們都堆了,不能堆得就扔垃圾桶,等胡同收垃圾車來,和攢的紙殼子、廢報紙一起投,一周也就投一桶、一袋,一個月下來,總量大概15斤左右。”
李洪盛家只是個試點。劉軒廷說,前門街道將繼續引導居民從源頭減少垃圾、循環利用舊物,并將“零廢棄循環”推向更多院落。
李瑤 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