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杜燕)為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準確把握首都人口發展大趨勢和老齡化規律,北京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要充分考慮老年人實際支付能力,通過政策集成等方式,引導社會增加普惠型養老服務供給,穩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等制度性建設。
2020年七人普數據顯示,北京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達到429.9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19.6%。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今天表示,《實施方案》著眼首都發展全局和增進民生福祉,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優勢,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鄉村振興等戰略充分結合,走出一條首都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
負責人指出,《實施方案》回應人民期盼。探索基層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新模式,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和設施利用率;聚焦康復、護理等剛性需求,著力增加為老醫療養老服務供給,提高護理型床位比重;充分考慮老年人實際支付能力,通過政策集成等方式,引導社會增加普惠型養老服務供給,穩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等制度性建設。
此外,結合生育政策調整,《實施方案》提出要不斷深化養老、健康、托育等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養老育幼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應對人口老齡化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服務供給多元化的新格局。
負責人指出,《實施方案》主要從“人、財、物、科技、環境、協同”六個方面搭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突出表現為“五個三”:
夯實三個基礎。推動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強化各級財政對積極應對老齡化的保障引導作用,夯實社會財富基礎;落實相關法規條例,積極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市情教育,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鼓勵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夯實社會環境基礎;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廣覆蓋的醫療保障制度、深化有溫度的社會福利、社會優待和社會救助制度,夯實社會保障基礎。
創新三類制度。不斷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體系、標準體系、服務體系和管理運行機制,適時在全市推行符合市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深化改革醫療保障制度;支持探索以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敬老院)為主體,統籌區域內社區養老驛站布局的一體化資源整合模式,創新基層養老服務統籌制度。
補充三類設施。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托幼一體化發展,加強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有效供給,完善服務標準,加強行業綜合監管,著力補充一批托育服務設施;加快推進養老家庭照護床位建設,嚴格落實新建住宅小區配建養老設施相關政策,推動培訓療養機構等閑置資源轉型,著力補充空白區域養老服務設施;編制實施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行動計劃,加強區域衛生設施規劃統籌,優先滿足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等機構建設需求,著力補充一批健康醫療設施。
提升三大服務。全面推進健康北京建設,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居民健康“守門人”作用,依托家庭醫生提供居家健康咨詢服務,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加強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強化公辦養老機構服務保障,大力發展社會辦養老機構,促進郊區養老服務提質升級,培養壯大為老服務隊伍,依法加強養老服務綜合監管,不斷提升養老服務;加強對老年人的健康指導和管理,醫療機構全面設置老年人“綠色通道”,提高養老機構對高齡及失能失智殘障老人的照護能力,提升從居家到機構的醫養結合服務。
完善三大支撐。推進幸福家庭創建,完善休假、兒童養育和康復護理家庭技能培訓等家庭養育、照護支持政策,完善家庭支撐;培育養老服務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促進養老服務業與教育培訓、健康、家政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規范養老金融健康發展,完善產業支撐;發展勞動力替代及增強技術,打造生命健康科技創新高地,加強老年輔助技術研發推廣,提高老年服務信息化、便利化水平,完善科技支撐。
負責人表示,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要素,北京將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統籌謀劃、積極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