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 12月15日,多位市民代表在結束了對北京市順義區農科所陀頭廟蘑菇種植示范基地的拜訪后,又來到龍灣巧嫂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體驗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蘑菇種植課。在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專家的指導下,市民們將菌棒放置在小小“太空倉”內,順利完成“種植”任務。
據專家介紹,由于食用菌本身的顏色、形態以及生長習性的特殊性,做成家庭栽培產品既能滿足市民日常食用的需求,同時還具有觀賞性與科普性。因此,這種“蘑幻太空倉”應運而生,市民只需將發育成熟的菌棒放入倉內,在水槽內加入適量清水,適時調節保濕開關,放置在陰涼通風處即可,在家培養的平菇類食用菌一般能采收2-3潮。
近年來,北京市在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中,不斷做優食用菌產業,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取得顯著成效,形成了食用菌科普教育園、食用菌專題科普課外實踐園、食用菌主體采摘園等一批向“生活功能”轉變的特色園區。為此,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還專門設計了以食用菌為主題的一系列科普課程,助力園區在豐富百姓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
在完成了蘑菇種植任務后,面對桌上這一朵朵惹人喜愛的“祥云”,市民們個個躍躍欲試。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靈芝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菌類,但二茬、三茬靈芝的藥用價值與市場價格相對比較低。技術人員通過對第二茬、三茬的靈芝進行人為控制,培育出形態多樣、姿態多變的靈芝素材,利用嫁接技術使靈芝形成多種藝術造型,再經過特殊處理保持其形態和色彩做成了藝術盆景,創新的手法拓寬了靈芝產品的銷售渠道。
“仙草”變“盆景” ,不僅實現了靈芝種植與文創融合,還把靈芝帶入“藝術圈”,賦予了它更高的觀賞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
據介紹,為了進一步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在本次活動中引入“科普推廣+品牌創建+產業提升”體系的摸索研究,邀請專家現場培訓講解,利用數字技術助力產業構建產品之外的附加值,將食用菌產業數字科普體系在企業內部的蘑菇展示環節進行應用,進一步促成數字技術對于企業品牌創建和產業提升的助力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