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 12月15日,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推出“走進北京蘑菇園 探秘小蘑菇里的大產業”科普宣傳活動,邀請農業專家和多位市民代表,陸續走進北京市順義區農科所陀頭廟示范基地和北京龍灣巧嫂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解密食用菌生產“一高(高效益)兩低(低耕地占用、低用水)”綠色低碳循環背后的故事。
走進北京市順義區農科所陀頭廟示范基地,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菌香。講解人員向大家介紹:“這里是香菇,那邊是黃傘、玉髯,還有靈芝……” 在食用菌專家的眼中,這些小小的蘑菇不僅能為人類提供優質菌物蛋白,還是自然界中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小能手。蘑菇菌棒的原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同一批培養料生產菇類后,最后的廢料制作有機肥,還可以返回農田第四次利用,有效解決了生產成本高的難題。
據了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食用菌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需求十分旺盛。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是市民非常喜愛、不可或缺的綠色健康食品,是北京市“菜籃子”中的重要品類。
近年來,北京市食用菌產業規模和總產量呈下降趨勢,但種類和生產模式卻不斷豐富。北京市食用菌創新團隊從基礎理論研究、品種選育、技術研發、產品開發、模式集成等方面進行了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服務,在食用菌產業的升級發展中發揮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如今,在專家的助力下,羊肚菌、黑皮雞樅、大球蓋菇、靈芝、蛹蟲草、銀耳等特色菇種正在逐漸推廣開來。 海鮮菇、金針菇、杏鮑菇等常規菇種栽培技術越來越成熟,房山的平菇、杏鮑菇,通州的海鮮菇、茶樹菇,昌平的栗蘑、金針菇,順義的榆黃菇,大興的大球蓋菇、海鮮菇,密云的黑木耳等30多種食用菌已經裝入市民菜籃子,并且能夠滿足全年供應,極大豐富了本地食用菌市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