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北京市種子管理站獲悉,截至目前,北京市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中,行程2萬余公里,農作物種質資源方面已完成共11個區的普查與征集,征集種質資源452份,涵蓋26科、61屬、91種,并發現了“玉巴達”杏、“紅芽香椿”、“京白梨”一批珍惜優異資源,普查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據悉,2019年3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方案,北京市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利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大興、懷柔、延慶、密云、平谷、順義、昌平、房山、門頭溝、通州、海淀11個區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和征集任務,摸清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和性狀等家底,每區至少征集20份,征集資源總數不少于220份,搶救性收集保護一批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記者了解到,此次普查專業性、技術性都很強,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高度重視此項工作,2019年6月3日與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聯合印發了《第三次北京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京政農發〔2019〕66號),6月26日,兩局聯合召開普查與收集行動的啟動會及培訓班,全市自上而下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普查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糧經、蔬菜、果樹等領域專家,以及全市種子管理系統、北京農學院文法與城鄉發展學院和北京農職院園藝學院相關專家,組建11支普查隊伍,在全市11個區開展調研指導,深入一線,全面開展普查和資源征集工作。
兩年多的時間里,普查隊先后開展普查行動87次,共有368人次參與普查工作,走訪全市11區57個鄉鎮106個行政村,總行程21814公里,截至目前,征集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452份,其中糧食作物137份、蔬菜172份、經濟作物16份、果樹127份。
此次資源普查工作發現了北京市的一系列優異資源,如海淀區150余年的“玉巴達”杏、昌平區百年野山楂、順義區康熙貢米前魯大米、平谷區皇家貢品“紅芽香椿”、懷柔區“三層樓”紫皮山藥、房山區被日軍掠奪的優異資源良鄉板栗、門頭溝區百年貢梨“京白梨”、延慶區傳承半個世紀的西王化村紅薯等。另外,延慶區發現的八棱脆海棠還入選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優異種質資源。
隨著普查工作的深入開展,北京市資源流逝問題也逐漸顯現。北京專業人才濟濟,科技實力雄厚,為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加之政府實施良種扶持政策,加快了品種更新速度,農民自留種早就退出了農業生產;北京的近郊區,城市化發展迅速,大量農村人口回遷進小區,老的種質資源也難覓蹤跡;同時,隨著近些年造林政策的實行,很多農民的自留地都被規劃造林,農民無地可種,手中留存的種子已經10余年沒有耕種,早已喪失活性,這些珍貴的老品種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消亡,令人惋惜,資源保護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資源是農業的根基,資源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項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