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支持衛星網絡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措施》)對外發布,提出圍繞商業液體火箭、商業衛星、地面終端設備、核心軟硬件研制,系統運控、運營服務等衛星網絡和北斗產業關鍵環節攻關,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助力"兩區"建設。在26項任務中,責任單位涉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區)的達14項之多。
作為商業航天較為密集的區域,《措施》出臺后在行業從業人員的朋友圈迅速流轉。"《措施》明確的26項任務中,我們看到北京經開區作為責任單位的就有14家。"長期關注經開區衛星網絡產業發展的相關專家說,"國內知名的商業火箭公司大部分都聚集在北京經開區,這里還聚集了集成電路產業、高端制造產業,這都是北京市推進"南箭北星"布局和發展衛星網絡產業的基礎所在。"相關專家說。
實際上,隨著北京經開區產業集群的持續升級,商業航天作為方興未艾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已成為經開區新興產業集群孵化培育的重點領域。2012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以藍箭航天等為代表的我國第一批商業航天火箭企業涌現。2018年以來,經開區商業航天產業加速發展,培育了航天火箭、衛星研發、關鍵部件技術開發等商業航天關鍵環節,聚集了星河動力、藍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十余家商業航天創新企業。
2020年11月7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陣轟鳴聲,一枚黑色涂裝的火箭騰空而起,在蔚藍色的天空中留下一道白色的尾煙,直至消失在天際盡頭,這枚由北京經開區企業星河動力公司自主研制的"谷神星一號(遙一)"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是商業航天首枚矢量控制固體運載火箭,首次突破了500km太陽同步軌道,首次實現了火箭末級主動離軌清除,首次創新應用了垂直自瞄準、低燃料消耗簡約控制、低室壓高比沖軌姿控動力等技術。
星河動力董事長劉百奇向記者透露,不僅是固體火箭取得突破性進展,星河動力在液體火箭方面也表現不錯,研制了首臺50噸量級重復使用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據了解,該型號發動機創新采用了多回流窩異形燃氣發生器、同軸雙吸高速渦輪泵、可變面積針栓噴注器等創新技術。
與星河動力公司比鄰而居的藍箭航天公司,是國內目前唯一自主掌握中型液氧甲烷發動機全部核心技術的民營航天企業,研制的朱雀二號運載火箭是國內首枚中型液氧甲烷火箭。2020年11月13至17日,藍箭航天順利完成朱雀二號火箭二級發動機聯合試車。本輪試車的火箭發動機由80噸和10噸級的"天鵲"液氧甲烷發動機組合而成。
"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公司的創新原則。"藍箭航天CEO張昌武說。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公司累計共申請專利(包括已授權各項專利)超過380項、軟件著作權近30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6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30余項。
在衛星研制領域,曾多次與區內火箭企業組CP的零重空間公司,已完成6顆衛星的在軌交付,另有多顆衛星具備出廠條件,并將于2021年發射升空。零重空間率先提出國內首個全自主研發遙感衛星"靈鵲星座",并計劃于年內完成一期組網。此外,依托多源衛星遙感數據,利用自研靈鵲AI,零重空間已在全國多個地區開展高頻遙感監測服務。
此外,中科宇航、深藍航天、星途探索、九州云箭、靈動飛天等一批商業航天企業在多個領域取得積極進展。"火箭街區"成為吸納商業航天人才和資本的旗幟區域,初步形成了有活力、有影響力的產業生態。
隨著產業逐步聚集,北京經開區在地面設備、衛星運營及服務等配套領域也加速推進,如京東方傳感技術、星網衛通、合眾思壯等公司高質量發展。
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基于經開區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產業的堅實基礎以及四大主導產業集群的持續升級,衛星網絡產業早就成為經開區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區域產業規劃中重點布局發展衛星網絡產業,并加緊研究制定產業發展相關支持政策。同時,經開區注重全產業鏈培育、打造研發生產基地、強化場景建設、推進跨產業協同、探討出臺相關激勵政策,打造更加適合衛星網絡產業開放創新、協同攻關的營商環境。
下一步,經開區將加快推動衛星網絡產業向高端化、生態化發展,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鞏固"南箭"地位,助力"兩區"建設。上述負責人介紹,經開區將從政策、基金、人才、專業組織、產業基地、共性平臺等全方位支持研發創新,鼓勵衛星網絡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北京經濟增長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