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11月26日公布。《意見》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級黨政機關和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搬遷基本完成,副中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現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對帶動首都、京津冀地區,以及整個北方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意見》中提到的“首都都市圈”建設,是未來北京發展的一大重要方向,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將成為“首都都市圈”建設的重要一環。
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高質量發展?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北京市級黨政機關和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搬遷基本完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取得顯著成效,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水平明顯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城市副中心質量”體系初步構建。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制度體系基本建立,成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的重要支撐。
到2035年,現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的作用全面顯現,形成現代化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城市副中心質量”體系完善成熟,與周邊地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意見》摘要
加快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加快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河北省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按照四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要求,在規劃管理、投資審批、財稅分享、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營商環境等方面探索協同創新路徑。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動北京部分產業和功能向北三縣等周邊地區延伸布局。加強城市副中心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三縣、天津市武清區等周邊地區產業合作,鼓勵北京市企業和產業園區與北三縣重點產業園區對接,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
推動北京綠色交易所升級為國家級綠色交易所
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及技術研發。鼓勵金融機構依法設立綠色金融專門機構,設立國際綠色投資集團,推動北京綠色交易所在承擔全國自愿減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礎上,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建設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符合定位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疏解至副中心可新建辦公場所
研究制定中心城區存量疏解調整綜合政策,符合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在疏解至城市副中心時,允許其新建或購買辦公場所;符合劃撥條件的,可以劃撥方式供應土地;原國有土地使用權被收回的,經批準可以協議方式按照規劃建設用地標準為原土地使用權人安排用地,所收回的土地由屬地人民政府依法安排使用。
實現京津冀跨區域雙向轉診、同級醫院檢查結果互認
有序推動中心城區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在城市副中心及周邊地區合理布局。鼓勵社會力量依法依規舉辦國際化醫院,支持醫學院、高水平專科醫院等建設,推進互聯網醫療平臺建設。推動京津冀區域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共享、聯動協作,逐步實現跨區域雙向轉診、同級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高水平規劃建設醫養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北京養老服務項目向北三縣等周邊地區延伸布局。
鼓勵與北三縣協同建設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
鼓勵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協同建設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開展北運河上下游同步治理和防洪達標建設,根據水資源條件分步推進京津冀段通航。
打造全球科技新品首發地
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發展數字文化、直播經濟、在線醫療、智慧旅游、智能體育等新型消費,加強消費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建設國際科技消費展示平臺,打造全球科技新品首發地。創新模式建設高端商業綜合體,打造地標性商業街區和多層次差異化區域商圈。
支持北三縣與副中心合建保障性租賃住房
支持北三縣盤活存量土地、合理利用增量土地,與城市副中心合作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加大共有產權住房供應,優先滿足符合條件的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遷入職工置業需要。
■ 解讀
從短期目標到長期目標副中心各方面均將提檔升級
《意見》中,明確指出兩個時間段的主要目標,短期至2025年,長期至2035年。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表示,《意見》提出的短期目標,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期間需要達成的目標,實際上是疏解的一個重要階段,北京的很多非首都功能將向副中心疏解。
疏解過程中需要設置完善和調整的時間,因此設立了一個短期的5年目標。在此期間,《意見》指出,要推進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到2035年的長期目標,則是一個提檔升級的過程。經過這樣的升級,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各項功能將更加完善,現代化程度更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肖金成表示,到了2035年,現代化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整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及規模都將有巨大的進展。
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將成為首都都市圈建設重要一環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意見》中提出的首都都市圈建設意義非凡。“首都都市圈的打造,對于首都、京津冀、整個北方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倪鵬飛表示,很多超大城市面臨中心區擁擠等問題,當下已經進入都市圈發展的時代。“北京作為首都,有非常雄厚的資源要素,尤其是高端資源要素,同時中心城區也需要進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如何能既完成疏解任務,又帶動區域發展,甚至實現北京中心城區的升級和全域發展?由此便體現出建立首都都市圈的重要性。”
他表示,在都市圈的建設過程中,“多中心”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副中心的高質量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對首都都市圈建設起到關鍵作用,成為重要一環。
如何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意見》指明方向提出措施
“京津冀協同發展”“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是《意見》中多次提及的內容。
肖金成指出,目前的行政區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這是未來亟須克服的關鍵所在,《意見》的發布,為此指明了方向。
倪鵬飛表示,從經濟角度看,區域化發展應該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意見》對此提出了很多解決措施。比如,在規劃管理、投資審批、財稅分享、要素自由流動、公共服務、營商環境等方面探索協同創新路徑等。“《意見》為跨區域的都市圈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條件,這樣有利于資源要素、產業、城市功能等能夠跨區域地進行最優配置,不僅有利于副中心發展,更有利于整個都市圈的發展。”
《意見》的發布更加明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的關系。中心城區承接四大功能,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而城市副中心則承接非首都功能,為中心城區起到服務與保障的作用。中心城區與副中心應該“各司其能”,相互依托。——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
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關鍵要有增長極的帶動。在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下,特別是區域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情況下,北京是北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意見》對于北京的疏解工作、高質量發展、帶動京津冀及整個北方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徐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