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福苑就是我的家,自己家的事情當然要放在心上。同時我還是名醫生,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在社區做好志愿服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梁松
“別怕,我是醫生!”昌平區宏福苑小區封控管理接近20天里,這句話,梁松已不記得說了多少次。梁松是宏福苑小區的居民,同時也是一名醫生。社區封控管理的第一時間,他就報名成為志愿者。居民有需求,他隨叫隨到。
梁松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的一名執業醫師,同時身兼中國醫學救援學會科普分會理事。
平日里,梁松出門都會帶上他的急救醫療箱,里面整齊碼放了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電針儀,以及消毒物品、一次性放血針、各類急救藥品等。使用這些“武器”,他已經幫助了不少患者。
情況最危急的一次,是一天下午社區保安突發癲癇,正在隔壁200米單元樓搬運物資的梁松聽說后,趕緊趕過去。當時,現場已經有不少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大家議論紛紛,就是沒人敢上前施救。梁松擠到前排一看,患者咬住舌頭、渾身抽搐,“這是癲癇,趕緊撬開他的嘴!”梁松招呼身后的志愿者來幫忙。
幾位志愿者按住患者身體,其余幾個人一起打開患者的嘴巴,并找來了硬物讓他咬上,防止咬舌。梁松又用針灸和相關藥物緊急治療,大約10分鐘后,保安逐漸恢復正常。梁松又從急救箱中取了些“化風丹”,交給保安服用。他還加了保安的微信,“有事兒隨時找我。”
“我的工作取代不了正規醫院的醫療救治,但是在患者發病到120急救到達之前,我仍然可以做很多事。”前段時間,梁松就遇到一檔子事。
10月底的一天傍晚,梁松接到社區通知,說在宏福苑北區3A座,62歲的居民佟寶林心臟不舒服,需要緊急救助。他拎上急救箱,二話不說就上了志愿者的車,10分鐘就趕到病人家中。踏進屋內,佟寶林正躺在沙發上,嘴唇發紫、呼吸急促,說不清楚話。“別怕,我是醫生。”梁松沖到跟前問診救治。
為了診斷病因,現場需要摘下老人的口罩觀察舌苔,梁大夫絲毫沒有因為身處隔離區退縮畏懼,而是堅持檢查診斷,并為病人進行了穴位按摩。漸漸地,老人的癥狀得到緩解,心臟和脈搏也趨于平緩,等到救護車來時,老人已經基本緩解了。佟寶林感慨:“梁醫生冒著危險來救我,真的特別感謝,有他在小區我們感覺心里特踏實。”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女志愿者,在為居民搬運快遞時,用力過猛,手腕脫臼,梁松立即采用中醫揉捻壓的手法,成功緩解了志愿者的疼痛。“簡單的醫療急救常識科普,或是從專業角度為居民解釋癥狀,都能緩解居民的焦慮。有時候,居民遇上普通的發燒發熱會很緊張,我就會安慰,去醫院檢查只是例行檢查,即便真得了也不可怕,現代醫療手段完全能夠治療,這樣就能讓患者的心情放松下來。”梁松說。
梁松的服務還延伸到線上。各個樓建立的百余個微信群中都有梁松,居民有事可以隨時找他。“腫瘤藥吃完了能不能停一段時間?”“治療高血壓常見的藥都有哪些,在哪里能買到?”時間一長,居民已經習慣了到群里問梁醫生,次次都能得到專業的答復。梁松成了頗受居民歡迎的“線上醫生”。
梁松每日的工作非常辛苦,經常是臨近午夜才忙完,次日7時,又準時出現在志愿者的隊伍中。雖然辛苦,但他樂在其中。“宏福苑就是我的家,自己家的事情當然要放在心上。同時我還是名醫生,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在社區做好志愿服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梁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