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綠化隔離地區建設發展規劃》近日發布。這是北京首個針對綠隔地區的5年發展規劃,并首次進入全市五十余項專項規劃行列。其中,“二綠地區”規劃形成“九楔”環繞京城的格局,涉及城市副中心宋莊和臺湖兩鎮。
今年“國慶”期間舉辦的宋莊小堡文化廣場藝術市集引來眾多游客打卡。 本報記者 陳強攝
市民暢游位于“二綠地區”的臺湖萬畝游憩園。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兩鎮占“二綠”總面積十分之一
綠化隔離帶,簡稱“綠隔”。在北京市,綠隔由“一綠地區”和“二綠地區”共同組成。綠隔的作用主要是遏制城市“攤大餅”式蔓延,但又不僅僅發揮綠化隔離帶的作用,還需統籌城鎮、鄉村、產業等多個要素,實現減量發展。
按照規劃,“一綠地區”政策范圍約310平方公里,涉及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大興、昌平和首農食品集團的27個實施單元,綠色開敞空間占比50%,是服務保障中心城區生態安全格局的關鍵區域。
“二綠地區”則是從“一綠地區”政策區以外延伸至六環路外的空間,以九個楔形戰略性綠色空間為主,總面積約910平方公里,涉及包括朝陽、海淀、豐臺、大興、昌平、通州、順義、門頭溝、房山、石景山10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內的61個鄉鎮(地區),綠色開敞空間占比70%,具有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維護城市生態安全韌性、戰略留白等作用。
涉及城市副中心的宋莊和臺湖兩鎮隸屬“二綠地區”范圍,屬于九個楔形空間中的兩個,兩鎮綠隔面積總和約為“二綠地區”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規劃為兩鎮發展描繪了遠景藍圖,公共服務、交通支撐、市政保障三大體系進一步完善。
具體來說,兩鎮均強調職住平衡,妥善解決本地農民城鎮化需求,保留部分農村進行新農宅改造;配齊配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構建便民生活服務圈,方便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十四五”期間推進鎮域內主要干道網建設,加強兩鎮和副中心及中心城區的交通聯系;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大力推進拆違和復耕復墾工作。通過全面治理和綜合施策,增加兩鎮對副中心的支撐保障作用,共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宋莊鎮郊野田園中打造藝術小鎮
“宋莊鎮和臺湖鎮都坐落于城市副中心,具有天生優勢,兩鎮在綠隔規劃發展中要充分依賴副中心的發展勢頭,追求符合副中心定位的生態效果。”市城鄉辦規劃處相關負責人針對規劃進行解讀。
從區位上看,宋莊文化創意區與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以及環球度假區同位于城市副中心創新發展軸上,且處在城市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閑游憩環上,區位優勢明顯,可借助“一軸一環”統籌發展。同時,宋莊鎮與朝陽區接壤,位于潮白河生態帶與溫榆河生態帶之間,二者正是北京市“十四五”規劃中著重打造的兩個生態帶,東部潮白河生態帶將維持天然狀態,定位休閑、田園鄉村風貌。西部溫榆河生態帶,由于周邊建設較為集中,定位為具有國際交流功能的生態帶,更貼近城市功能。這就決定了宋莊鎮的綠隔規劃在結構上自帶兩個生態帶的優勢。“宋莊鎮綠隔發展將突出兩個重點區:小堡藝術區和徐辛莊鎮中心區,將依托兩大生態帶,形成西邊活力文化鎮+東邊田園藝術村的空間結構。”這位負責人說。
作為城市副中心9個特色小城鎮之一,宋莊鎮未來將呈現四種生態景觀,分別是濱水自然景觀、森林濕地景觀、郊野休閑景觀、郊野田園景觀,力求打造田園交融、文化鮮活,具有濃郁藝術特色的美麗鄉村。
產業規劃也是綠隔規劃中的一部分。未來,宋莊鎮將以藝術區為基礎,拓展旅游區、生活區、科技區以及其他產業聚集區(體育、商務、服務等多種產業聚集),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臺湖鎮布局三大園深耕演藝文化
與宋莊鎮豐富多元的規劃功能不同,臺湖鎮規劃結構較為集中,主要以演藝區為核心,向周邊逐層規劃生態空間。“臺湖鎮將在產業上緊密圍繞演藝文化,同時體現生態宜居,形成以演藝區為核心,西部側重綜合配套,東部側重生活配套的‘同心圓’格局。”這位負責人說。此外,臺湖地區要逐步布局“三大園”,即生態園、郊野公園和城鎮公園,其中涼水河作為“二綠”邊界,將重點打造涼水河生態公園。
規劃還提出將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穩步提升農村農業現代化水平。“二綠地區”持續提升鄉鎮空間治理能力,推廣通州區馬駒橋鎮統籌治理全域全類型土地的實踐經驗。
對此,相關負責人解釋,“馬駒橋經驗”就是搭建“村地區管、鎮域統籌”的土地整理平臺。具體說來,就是村里的地由區里管,鎮里統籌,成立鎮級聯營公司,采用各村“以地入股、以人入股”、統一規模化運營的方式,改變各村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零散狀態,規避涉地違法、涉地貪腐等現象,將集體經濟做大做強,提質增效。目前,馬駒橋全鎮東部地區已有約85%的集體土地流轉至鎮級聯營公司統一運營管理,為集體經濟壯大發展提供了空間保證。
這位負責人說,“馬駒橋經驗”是推動減量提質增效和農民自主城市化的新途徑,值得全市“二綠地區”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