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農業的“芯片”。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4月初,北京市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其中,明確提出聚力打造“種業之都”,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其實,早在10年前,一片孕育希望的“種業硅谷”就已經落戶在北京東部,生根破土。2011年7月,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和北京市政府掛牌成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并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體系。先后被農業部及科技部認定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基地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唯一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農業科技園區。
創新要素形成聚集
法國利馬格蘭、北京德農、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科院等6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及優勢高校院所在園區聚集,為園區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企業支撐。建立15個農業科技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培育孵化十余家科技型企業,其中澳佳生態等企業成功上市。多個院士專家工作站、青年英才創新基地相繼成立,引進碩士以上各類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也為園區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保障。
多個創新成果凸顯
京科系列、京葫系列等一批玉米、蔬菜品種及新型種植技術從這里推向全國。京春娃2號春白菜、京美2K小西瓜品種成功抵抗跨國公司對國內種子市場的沖擊,成為國產春白菜和小西瓜種業的第一大品種。
硬件設施全面落實
累計投資近10億元,園區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升,完成道路硬化55萬平米,更新管網21萬米,完成中低產田改造3.5萬畝,溝渠河道治理近3萬米,景觀綠化16萬平米,園區增置專業農機裝備與設施300余臺/套,建設各類溫室及種苗車間50棟約28萬平米;投資5億元,核心區8萬平方米國家現代種業科技創新中心工程已建設落成。
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在做好園區一站式服務和高端物業服務的同時,引進和組建高端研發及技術創新服務團隊,引進開發種業領域新裝備新技術,為園區企業和社會提供高質量專業化服務。
建立了全球最先進的農作物分子育種服務平臺、農作物種子質量及檢驗檢測平臺、農業物聯網信息平臺,以及植物新品種、新種質田間展示、推介、鑒定、存貯平臺。技術開發、中試示范、成果轉化、檢驗檢測等高精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創客空間、交易結算等高端業態正在形成,備足了科技創新孵化承接空間。將為入駐企業和科研單位提供從農機、植保、物聯網自動化到高水平辦公實驗空間的高端科技物業服務。
政策保障高度集中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重要的農業科技板塊,《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北京市物流專項規劃》、《北京現代種業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性規劃均將園區確定為重要的推動載體。2021年4月,農業部正式批復,園區將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同時,入駐企業將全面享受中關村體系和園區專項政策等各項政策。各項政策的高度集中,為園區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3年9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同志專題調研園區時指出要打造成為國家種子“硅谷”。2021年8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同志來到園區調研農業現代化工作,強調園區要打造種業新高地。中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同志自2013年以來連續三次到園區調研。
十年來,在政策保障及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科技探索之路沒有一天停歇,每天都在上演著神奇的“種業奇跡”。園區已逐步成長為北京市乃至全國解決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支撐載體,成為全國種業科技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