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網編前語
等你,共赴一場春天的“花食”。新“食貨記”第四季來了。
冬在腳尖,春在眉睫,風中還帶著料峭的寒意,柳梢卻透露著春的訊息。
(相關資料圖)
春,是新一年的開始,寓意著萬物復蘇。
在這早春時節,我們追隨春的腳步,尋找舌尖上的生命與活力,講述鄉村振興、創富共富的寧波故事,與網友一起,共赴華枝春滿,花火絢爛。
中國寧波網記者王嵐通訊員吳黛黛
近日的一個清晨,天色未亮,記者從寧波城區出發,奔向有象山牡蠣“第一村”美名的墻頭鎮黃溪村。
應黃溪村黨總支書記董邦祥之邀,記者要乘坐村里牡蠣養殖大戶董光林的小船去海上參觀他的養殖場?!?點半要趕到,8點前出海,晚了退潮就不方便下海了。”出行前一天,董書記一再叮囑。
墻頭鎮黃溪村背靠美麗富饒的西滬港,有便利的出海渡口,因此早在五六十年前就開始人工養殖牡蠣。
8點不到,黃溪村渡頭海邊一派豐收忙碌的景象。七八個穿著長套鞋的牡蠣養殖戶正忙著采收、打包、稱重。一只只統一規格的采收船并排停靠在岸邊,帶著濕咸的海水味道的牡蠣在船上、碼頭上堆得似一座座小山。
董光林與妻子已經完成了當天牡蠣采收,正支著空船在岸邊等待。
眼前的董光林身材瘦小,身形略有佝僂,但行動靈活,絲毫看不出是一個70歲高齡的人。“他是村里最早一批養殖牡蠣的,現在養殖面積越來越大,大約有500畝吧,五年前就住上別墅啦?!倍瓡浶χf。
迎著初升的太陽,老董撐開船只,拉動引擎,載著記者一行渡過淺灘,馳向西滬港區牡蠣養殖場。
海面寬闊,萬里無云,老董手扶船馬達把著方向,愜意地點起了煙。和煦的陽光打在老董溝壑縱橫的臉上,是歲月風霜留下的痕跡,更多的是享受當下的滿足與淡然。
20分鐘后,老董的養殖場到了。他停下竹排,用一根帶勾的棒子將漂浮在海面的浮標拉近,然后壓著船沿用力一翹,浮標下懸垂的牡蠣養殖橡皮條就露出了水面。
“現在正是牡蠣最肥美的時候。”老董拉上一堆牡蠣,隨手摘取下一個,用薄薄的刀片一翹,一顆略帶黃色的胖滾滾牡蠣就出現在了眼前。
“生吃味道最好,嫩,汁水飽滿?!崩隙瓱崆榈卣埓蠹移穱L??吹礁松习拇蟀押2荩樖肿ハ聨装?,“帶回去吃,菜場里賣賣還挺貴的?!?/p>
“我們這里的牡蠣,個頭不大,但殼薄肉大,味道鮮美營養好?!倍瓡洖楸敬迥迪犠銎鹆藦V告。他介紹,因為這大半年里雨水較少,而且海洋環境等條件也都不錯,今年牡蠣品質特別好?!按謇?0余養殖戶,一共養了有5000畝牡蠣,從去年10月起采收,一直可以持續到今年7月,產值超過1000萬元?!彼f。
高品質水產也獲得了市場認可。牡蠣收購價格水漲船高,新春銷售旺季以來,帶殼牡蠣收購價達到1元3角錢,比去年最低6角多價格幾乎翻了一番,養殖戶們個個笑逐顏開。
“牡蠣收成好,我們閑在家里的村民也跟著受益。”董書記說,撬牡蠣是個技術活,村里老人幾乎個個在行。一把牡蠣刀、一只小盆,七八十歲老人,坐在家里撬牡蠣,一個豐收季下來,一個人能賺上三五萬塊錢。
據了解,牡蠣養殖是村里傳統行當,最早養殖戶用石頭插在灘涂中,讓牡蠣依附生長,后來依附物變為毛竹、水泥柱、車胎。現在則廣泛使用環保橡皮條,牡蠣成長環境也從沿海灘涂、岸礁搬到了清冽平靜的西滬港淺海區。
一代代養殖方法改進,村民牡蠣養殖效率、收益越來越高,養殖距離、范圍也越遠越廣。為讓這顆海中“共富果”結得更好,墻頭鎮出資規范漁民用船,保障養殖戶出行安全;重新修建碼頭、并建起一排沖洗房,方便養殖戶堆貨、沖洗和交易,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如今,鎮村又開始謀劃起鄉村特色旅游,在碼頭邊空地規劃機車基地,計劃借盛產牡蠣優勢吸引自駕游群體,讓美麗小村變得更加生機盎然。
相關新聞:
新食貨記 | 鹿亭鄉“遇見小確幸” 又到筍干飄香時
新食貨記 | “叫板”車厘子 寧波高品質草莓“異軍突起”
新食貨記 | 小番茄種植 讓他在寧波找到致富路
關鍵詞: 藍色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