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丹鳳社區打造居民“家門口美術館”。(王博攝)
借老舊小區改造“東風”,丹鳳社區改造了3處近1500平方米休閑廣場,新增了一批健身器材和休閑座椅,為居民們提供茶余飯后的休閑空間;紫鵑社區瞄準公共空間利用率,將原本只有一座涼亭的小公園升級,增設防雨式休閑座椅……
鄞州區白鶴街道成立于1987年,在這片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47個住宅小區,其中33個為2000年以前建成交付的老舊小區。近年來,白鶴街道始終圍繞“城市更新提升人居環境”的主題,多措并舉推動老舊小區改造,累計有8384戶居民迎來“老屋新生”,占轄區總戶數的34.1%。
回應民聲,老舊小區改造“最多改一次”。丹鳳新村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有住宅71幢、居民2822戶,普遍存在市政基礎設施不完善、建筑外立面破損滲漏等問題。在老舊小區改造啟動前,白鶴街道多次組織社區、業委會和施工單位召開會議,明確水、電、氣及外墻粉刷、屋頂修繕、停車位擴展等“最多改一次”的相關事項,避免反復改造,把對居民的影響降到最小。“以前最怕今天刷墻、明天挖管,反反復復折騰,現在一次改到位,省心不少!”在接受采訪時,丹鳳社區居民王永對“最多改一次”連連稱贊。
征求民策,“改不改、怎么改”群眾共議。應居民要求,鎮安社區在這次老舊小區改造中,專門打造了一處200平方米的“共享花園”,讓居民們以自治的形式栽種綠植和花卉;為滿足孩子們的微心愿,賀丞社區彩虹四季小區將一塊廢棄的景觀水池進行改造,為孩子們打造了一處全新的休閑娛樂空間……在這輪老舊小區改造中,白鶴街道通過上門走訪、撥打電話、微信交流等形式,共收集到43條“民策”;后期,各社區和施工單位又將“民策”與小區實際情況及施工可行性進行對比論證,最終明確了改造方案。“這兩年,我們轄區一共改造了16個小區。每個小區改造前,都向居民進行意向征詢,改不改、怎么改、改什么,充分聽取民意。”白鶴街道城建辦相關負責人說,以紫鵑小區為例,80%的居民提到了屋面漏水、外立面破舊等難點問題,后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也圍繞這些民意展開。
發揮民智,動員群眾力量扮靚美麗家園。丹鳳社區打造居民共建共管的“家門口美術館”,居民朱燦芝的蠅頭小楷、居民陳悅玥的手繪等300余件美術作品在此陳列展覽;紫鵑社區打造“合樂客廳”,將居民制作的串珠、泥塑等手工藝品進行集中展示……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白鶴街道充分發揮民智,動員群眾力量優化社區公共空間。“除了前期公共空間的設計、施工,在后期養護環節,也充分調動群眾力量,把公共空間的日常管理交給居民。”紫鵑社區黨委書記馬小飛說,社區已經將黨員代表、墻門組長等分組排班,每日安排4人值班管理公共空間。
記者王博 通訊員鄭瑤項龍
關鍵詞: 多措并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