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記者王嵐實習生周思怡
逢年過節,在慈溪人聚會的餐桌上,少不了糟雞這道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過燜制、瀝干、精鹽處理后的雞肉,使用上好的糟密封,土法腌制兩到三天,便可取出來吃了。也有喜歡自己動手的主婦,將白灼的雞肉泡在黃酒里,以糟為調味,鹵制出獨有的一份味道,慢慢吃上一個星期。
糟雞雞肉肥而不膩,酒香絲絲浸潤,咸香適宜,不僅味道鮮香,還延長了一道新鮮菜品的食用期。
如今,這道以個體手工制作為主的佳肴,正成為工業流水線上可以量產的一道新美味。
白色瓷磚、地面洗刷得干干凈凈,生產車間的工人們穿戴整潔,在鹵制、包裝、高溫消毒等各環節有條不紊忙碌。不一會,一只只真空包裝的糟香雞就“新鮮出爐”了。近一個多月來,這樣忙碌的工作場景,幾乎每天都在寧波慈牧農業有限公司上演著。
“這是我們新開發的產品,下線才一個多月,現在每天單量已經超過500單了。”提起自家糟雞,董事長范偉達立馬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自家的糟雞之所以好吃,首先是原材料有保障,“我們嚴格挑選養殖一年以上的活雞,現殺現做,再用傳統的紹興醪糟工藝完成制作。”
醉雞糟香以紹興酒作為基本調料,選取地道的好酒釀糟是關鍵一環。為了尋到色澤香味俱佳的好酒糟,范偉達跑了紹興、嵊州等地特色酒廠10余家,還專門聘請了經驗老道的師傅來帶隊制作糟雞,加入滋補的中草藥,以保障口感上濃而不膩。
在不添加防腐劑的情況下,這款糟雞保質期達到了120天,這是如何做到的?范偉達解釋,目前市面上多數糟雞產品受制于設備工藝問題,保質期普遍較短,在5-7天左右。“工廠采用真空包裝和高溫‘巴氏殺菌法’,在不破壞雞肉肉質口感的基礎上有效延長了保質期,攻克了傳統糟雞生產操作存在的軟肋。”
考慮到農產品生產規模小、服務領域窄、市場競爭弱等諸多問題,范偉達還在2013年牽頭成立了慈溪市首家禽業專業合作聯社,以更好帶動養殖戶做大做強。
“小帆船”變成了“大航母”,他也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養殖模式。他投資兩百萬元建立了專門的養殖倉庫,并與養殖基地簽訂合作條款,建立家禽屠宰銷售平臺,銷售方式以活雞銷售轉為白條銷售,殺白上市,大大減輕了農戶活禽“最后一公里”負擔。
“現在我們背靠全市最大家禽屠宰平臺,開發深加工產品香糟雞,就是為了進一步延長鮮雞‘生命線’,提升產業附加值,讓農戶養雞養得更踏實,實現農戶共富共享共贏。”范偉達說。
慈溪市農業部門也積極牽線搭橋,由三北振慈禽業專業合作社負責青年雞苗引進、技術培訓和成雞回購。據悉,每批次飼養周期約60天,扣除成本預計每只雞可獲毛利25元左右;按養殖量4000只、一年5個批次計算,每年可增收50萬元,可帶動40余戶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
“不用擔心養的雞會滯留在養殖場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從中嘗到甜頭。
“目前廠里的日均屠宰量穩定在1萬只,”老范樂呵呵地說,這款糟香雞源頭活雞和宰殺有保障,所以一經面世就有不少電商公司主動要求合作,“剛好世界杯火熱進展中,我們的產品賣得不錯,爭取持續發力,目標到2月底賣出10萬單!”老范信心十足。
相關報道:
新食貨記 | 農戶“致富果” 寧海黃壇雙峰香榧要“彎道超車”
新食貨記 | 57歲的他務過農也當過村干部 最終卻選擇開拓這產業
新食貨記 | 松脆清甜 "寧山紅"要做桔子里的“愛馬仕”
新食貨記 | 安全好吃還要有量 海曙這塊良田是好米的"黃埔軍校"
關鍵詞: 工業生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