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5日,省農業農村廳、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召開視頻會議,省內八大水系實施統一禁漁。
錢塘江、甌江、椒江、甬江、苕溪、運河、飛云江、鰲江8大流域,涉及8大干流和64條支流,累計1030余公里,納入禁漁范圍。其中,苕溪和京杭大運河干流實施全年禁漁,其他水系禁漁時間統一為每年的3月1日0時至6月30日24時。
全省“一盤棋”,內河流域階段性實施禁漁,這是個歷史性創舉。“余姚江、奉化江是寧波的‘母親河’。幾年前,我們就考慮在余姚江主要水域實施禁捕,保護水生態環境。這次全省下達統一‘禁漁令’,可謂恰逢其時,有助于全面保護‘母親河’,提升生物多樣性。”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相關負責人說。
3月1日0時起,我市多地漁政執法部門和屬地政府聯動,打響了禁漁“第一槍”。甬江流域實施4個月禁捕,將為寧波的內河治理帶來怎樣的變化?禁捕工作如何落到實處?市民吃魚會不會受影響?為此,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奉化開展禁捕宣傳(余建文攝)
◆內河禁捕,為了什么?
根據規定,甬江流域禁漁區的范圍為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以及這三條江的大支流,包括余姚江支流侯青江、最良江,奉化江支流鄞江、剡江、縣江、東江,總長約248公里,涉及鄞州、海曙、江北、余姚等7個區(市)50余個鎮鄉(街道)。該禁漁區把寧波內河流域基本包括進去。
多年以來,市民對海洋伏季休漁政策已非常熟悉,但為什么省內的大江大河也要禁捕休眠?漁業部門表示,浙江八大水系統一禁漁,是深入貫徹落實長江“十年禁漁”的重要舉措。因為水流是彼此相通的,長江入海口在上海,和浙江杭州灣距離很近,不少洄游性魚類擅長進行長距離移動和海河之間的運動,像長江里的鱘魚、江豚等,有時也會出現在錢塘江或浙江的其他水系里。
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原居林表示,因為過度捕撈,棲息地遭受破壞,近年來浙江江河流域的漁業資源有所退減,表現為淡水魚蝦種類減少、群落結構變化,特別是魚類的小型化。在上世紀80年代時,錢塘江擁有魚類149種,而2018年調查發現的魚類剩下122種。以前,河里的白魚兩年可長到條重750克到1公斤,但現在只有600克到750克的樣子。
內河的魚蝦量少了、個頭小了,捕魚的漁民最有體會。年近六旬的陳可品是余姚江上的一名漁民,23歲開始下水捕魚。老陳說,近10年來,余姚江里的魚越來越難捕,以前一天能打二三十公斤魚,現在能抓到5公斤河鯽魚就不錯了。“水質不穩定,河里的水草被打撈光了,魚沒地方放魚子,加上有人偷捕,魚越來越少。”這幾年,老陳被迫做起了賣魚生意,捕魚倒成了“副業”。
“寧波內河的主要經濟魚類,像鯽魚、草魚、白魚以及青蝦等,繁殖季節基本集中在3月至6月。在這個時間段實施禁漁,能保護即將產卵的親體及幼體,促進資源補充。”市海洋與漁業執法隊負責人黃章偉告訴記者。
保護內河漁業資源,多年來寧波可沒少花力氣。2018年,為了保護余姚江水質環境和漁業資源,我市開展大規模的調查和清網工作,前后拆除了百余座船屋,并鼓勵一批捕魚戶“洗腳上岸”。黃章偉說,當時有人提出,可否讓余姚江徹底告別捕魚歷史,“以前的治理重點是余姚江水域,而這次全省‘禁漁令’,把奉化江流域包括剡江、東江、鄞江等支流也納進來,保護面大大增加。”
內河禁漁效果好不好,如何來評定?省里制定了相關工作細則,對標志性魚類資源進行動態監測,對水生生物變動情況,包括生活環境的情況進行監測評價,最重要的是從漁民捕撈情況,反映實際禁漁效果,從而形成完整的資源、生態、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
捕撈水庫養殖魚(余建文攝)
◆內河禁捕,怎么管?
3月1日0時許,記者搭乘海曙區農業行政執法隊的執法艇,與執法人員一道,沿著余姚江青林灣水域,開展“禁捕令”實施后的首場執法檢查。執法人員打開探照燈,仔細巡查江面,看是否有人偷偷放網或違法電魚。當天,余姚、江北、奉化等區(市)的漁政執法部門,均開展了相應的執法檢查。
截至3月13日,全市累計開展執法行動103次,出動船艇68艘次,出動執法人員455人次,取締違禁漁具220頂,查扣涉漁“三無”船舶7艘。鄞州、余姚、江北三地以及公安部門共查獲電魚案件6起。
經過前期摸底調查,目前余姚江水域持有捕魚許可證的漁民還有145戶。“根據規定,禁漁區域內,在禁捕期間禁止除娛樂性垂釣外的一切作業方式。”黃章偉介紹,這項規定對持證的捕魚戶“一視同仁”,不許放網捕魚,否則按照違禁捕魚處理。對此,漁民也表示理解。
要搞好內河禁捕,難點在于如何及時發現偷捕行為。海曙區農業行政執法隊的三個倉庫里,存放著30多條繳獲的偷捕小木船、橡皮艇以及10多套電魚工具、多種違禁網具等。執法隊中隊長朱英三告訴記者,偷捕特別是電魚的人,一般在深夜出沒,一旦發現有稽查人員,扔掉工具就跑,“我們去抓的時候,執法艇的大燈不敢開,要靠耳朵聽來辨別‘敵情’。”
電魚是對漁業資源的滅絕性打擊,市民深惡痛絕。但在廣闊的水域,要及時發現、抓捕電魚者,難度很大。加上違法成本低,電魚現象一直難以根除。為了落實甬江流域“禁捕令”,今年漁政部門祭出新武器。據介紹,市海洋與漁業執法隊與鐵塔公司合作,在甬江流域舉報高發和重點水域安裝26個攝像頭,構建內河漁政智慧指揮系統。利用AI識別技術,即使在晚上,這套系統也能對水面作業行為進行智能識別,“系統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發送到執法隊員的手機上,第一時間處理。”此外,江北還在集中停泊點安裝監控探頭,實時掌握漁船停泊狀態,強化漁船安全管理。
保持高頻的執法強度,設立舉報電話、組建護漁隊伍,與公安(警航)等部門聯動執法,利用無人機對重點區域開展夜間巡航,全天候打擊違法捕撈行為……漁政部門多措并舉,強力推進禁漁行動,并與公安、檢察院等積極推進行刑銜接工作,依法嚴懲違反“雙禁”等嚴重破壞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
◆禁捕之后,吃魚有何影響?
“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有了保護水域環境,讓魚蝦繁衍生息的意識。
在寧波人餐桌上,淡水魚蝦一直是重要“角色”。內河實施4個月的禁捕,市民吃魚會不會有影響?日前,記者探訪了鄞州、奉化的個別菜場,發現菜場里售賣的淡水產品,如鳙魚、草魚、鰱魚等常見品類,都是養殖貨。東裕菜場魚販小張告訴記者,他們賣的活魚,都是每天一大早從路林市場批發來的。寧波市場上的淡水魚,主要來自江蘇、湖北、安徽等地,基本是魚塘或水庫里養的,寧波本地的養殖淡水魚數量很少。
菜場里也有個別攤販在售賣小魚蝦,如小河鯽魚、鯰魚等,自稱是抓來的野生貨。對此,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的漁業專家告訴記者,以往人們印象中的野生魚,如馬口魚、光唇、土布魚等市面上看得到的,絕大多數也是養殖的,“現在生態養殖的魚品質不錯,和野生魚在口感和營養價值上沒啥區別。”
之前,我市漁業部門做過調查,把余姚江流域的魚蝦捕撈量,放到全市淡水魚蝦的消費層面看,占比極小,幾乎可“忽略不計”。漁業部門人士說,每年4個月的內河禁捕,對市民吃魚影響不大。
“為防止有人偷捕偷賣,我們和市場監管部門進行了對接,加強對終端銷售的管控。”市海洋與漁業執法隊的曾科長說,短期來看,禁捕會影響有證捕魚戶的收入,但長遠來說,隨著禁捕措施的落地,嚴打偷捕,加上人工放流,內河的魚蝦資源有望快速恢復,漁民的產量也會高起來,最終還是受益的。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希望市民積極配合禁捕行動,在禁漁期拒絕購買野生魚類。另外,雖然政府允許娛樂性垂釣,但垂釣愛好者也要講究度,適可而止,不要把釣魚變成一項生產性行為。“大家共同保護好甬江流域的漁業資源,讓魚蝦休養生息,讓江河‘活’起來。”該負責人說。
記者余建文通訊員汪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