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強(右)與大學生農創客胡晶金交流櫻桃番茄種植技術。(陳章升攝)
“叮,叮……”上周六一大早,慈溪市坎墩街道慈壹佳果蔬農場負責人孫永濤打開手機微信平臺,一條農事提示短信映入眼簾,“這兩天,草莓苗可移栽到大田了,品種可以‘紅頰’為主,搭配‘白雪公主’‘夢之瑩’‘越秀’等特色易育品種;大家要選擇沒種過草莓的土地作為育苗田,每畝種植350株左右……”
這條提示短信來自“坎墩草莓番茄群”,發信息的是該群群主、坎墩街道農技員王旭強。“周末休息,王老師還不忘給大家發信息,真暖心。”孫永濤告訴筆者,自2018年該群建立以來,王旭強時常向他們推介蔬菜水果新品種,推廣種植新技術,并在病蟲害高發期、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到來前發布注意事項。現在,群里已有115名成員,包括坎墩、新浦、滸山等地的種植能手。
心系農業生產
幫助農民增收
王旭強今年59歲,是坎墩街道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金牌農技員”。1982年從寧波農校畢業后,他已在慈溪從事農事服務工作40年。其間,他將農業先進技術與鄉土實用技術結合,推廣農業實用技術40余項,主持參與農業科學研究項目20余個;完成“菜瓜嫁接苗繁育與推廣”等10個農業科技項目,發表論文專著50余篇;開設面向農民的“田間學校”。今年,他被評為推廣研究員,成為寧波首位獲得正高級職稱的鄉鎮農業專業技術人員。
在王旭強看來,一名優秀的農技人員既要推廣農業技術,提升硬核力量,也要大力引進經濟效益好的農作物,讓其“落地開花”。“天氣和種植技術是影響農業效益的兩大因素。”王旭強說,以前,農民是“看天吃飯”,農作物經濟附加值不高,產業發展模式屬于粗放型。設施農業推廣后,如何減少天氣、病蟲害對蔬菜水果產生的不利影響,幫助農民精細化耕種管理,這些都對農技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日常工作中,王旭強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這兩天氣溫上升,草莓黃蜘蛛增多,要提醒果農及時摘除發蟲老葉;葡萄開始開花,高溫、低溫都會影響其授粉,種植戶要及時調整棚溫……”上周五上午,王旭強在坎墩街道農事服務中心辦公室梳理完當天服務事項后,換上牛仔衫、運動褲、球鞋前往周邊農場,開始一天的“巡場”工作。
在坎墩大學生農創園玉蘭果蔬農場,王旭強走進大棚,查看“黃妃”“紅風玲”“碧禧”等品種櫻桃番茄長勢,了解近期采收上市情況。“這幾天,除非遇到極旱天氣,你們不要給大棚里的櫻桃番茄澆水,不然果實會開裂,還會影響其甜度。另外,要注意氣溫變化,控制好棚溫。”王旭強提醒農場負責人胡晶金。
坎墩街道是浙江省最大的櫻桃番茄種植基地。目前,該街道種植的水果型番茄有10多個品種,總面積超過500畝。尤其是引種“浙櫻粉1號”櫻桃番茄以來,一批產量高、品質佳、市場效益好的水果型番茄陸續在坎墩“開花結果”。“農辦剛推介這種櫻桃番茄時,我們有不少顧慮。”三四灶村蔬菜種植戶李小超說。為了鼓勵大家引種,王旭強邀請省農科院專家來輔導種植技術,同時幫忙爭取種子補貼資金。2018年,“浙櫻粉1號”在坎墩試種成功,第二年起種植面積逐漸擴大,農戶種植收益實現穩步提升。
玉蘭果蔬農場玻璃溫室大棚。(陳章升攝)
當好“科技紅娘”
助力鄉村振興
在坎墩,王旭強是農業新技術、新品蔬菜水果的“紅娘”,也是農業“全科醫生”。2019年10月,四塘南村村民胡澤發現大棚里的草莓出現葉子長不大、莖部發黑情況。“當時,我想王旭強老師見多識廣,肯定能找到癥結,于是馬上打電話給他。”胡澤回憶,王旭強趕到大棚后,詢問草莓發病情況,觀察發病部位,確認草莓患上薊馬蟲害,“回去后,王老師立即開出‘藥方’,指導我如何治蟲。過了一段時間,蟲害得到有效控制。”
在田間“把脈問診”的同時,王旭強還在坎墩街道新型莊稼醫院“坐診”,通過視頻連線,邀請省市農技專家為當地農民提供農作物病害防治、種子種苗供應等綜合性服務。目前,該醫院已設立醫生問診接待區、良藥展示區、測土配方區等服務區。“遇到疑難雜癥,不方便上門的農民也能通過手機APP線上‘求醫’。”王旭強介紹,這家莊稼醫院鏈接的是智慧農資服務平臺,整合全省近千名農技專家的優質資源,幫助農戶增產增收。
在王旭強的幫助下,坎墩街道涌現不少果蔬“種植達人”。現在,四塘南村村民胡澤僅櫻桃番茄一項每年銷售額超30萬元,由負債戶變成年收入超50萬元的新型農民。三四灶村低收入農戶盧長苗膝下無子女,王旭強指導他種葡萄,每年靠兩畝葡萄就能收入兩萬多元。“因為技術過硬,跑得又勤,坎墩農民把王旭強當成‘良師益友’,遇到問題也都愛找他。”坎墩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周國義說。近年來,在王旭強指導下,坎墩農戶遇到的幾波病蟲害都得到及時處置,農創園也獲得連年豐收。
“大家信任我,那我就更要多做、多跑。像坎墩的蠶豆低溫春化育苗、萵苣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水平,都是農技人員在與農民切磋交流中提升的。”王旭強說。上月起,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上網聽高校教授講授農技知識,給自己“充電”。“學到老,做到老,服務到老。干我們這行,三天不學習就要落后。多學點,總有用得上的時候。”王旭強表示,從事農業技術研究、推廣,要善于理論結合實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
去年8月,“王旭強勞模工匠(農業)創新工作室”在坎墩農創園正式掛牌。平時一有空,他就會在工作室研究資料、整理筆記。“這里有涉農領域的相關政策信息資料,包括農業信貸、農業保險、農業創新項目申請等,我都分門別類放置。”王旭強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重要一環,而產業振興的關鍵又在科技創新,“希望借助農業科技的力量,幫助更多農業市場主體做大做強,激發坎墩‘農創客’的創新創業活力。”
坎墩果農種植的櫻桃番茄。(陳章升攝)
記者陳章升
慈溪市委報道組馮茜
通訊員沈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