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通訊員 支倩君 鄔佳琪 記者 孫肖
“這是我們制作的第一批‘侖醫超人’斜挎包,希望能為你們的防疫工作幫上忙。”1月7日,霞浦街道黃鸝社區為北侖區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送上了一批志愿者自制便攜挎包。白色的小挎包體積不大,重量很輕卻能裝下不少東西,每一個挎包上有著不同圖案,還寫有“侖醫超人”簡筆文字。
自北侖區發生疫情以來,黃鸝社區第一時間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紅袖章防疫小分隊”,不僅承擔著社區各項志愿服務工作,還積極分組輪班支援社區防疫,協助醫務人員進行上門入戶采樣工作。
“給醫務人員制作便攜挎包的想法是我們志愿者主動提出來的。”談及制作挎包的初衷,黃鸝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負責人賀賽平介紹道,“我們紅袖章能量營志愿者們常常會和醫務人員一起上門進行入戶核酸采樣,發現咱們醫護人員防護服上沒有任何口袋,有時候工作中需要使用的筆、膠布、紙等小物件不僅無處安放,還要為了拿些小物件跑來跑去,十分消耗體力。”
這個問題一直牽動著志愿者的心。“要不給醫務人員們縫制一個簡易挎包吧。”當志愿者提出自制挎包的想法后,黃鸝社區第一時間就聯系北侖區人民醫院了解挎包需求并緊急安排手工制作。紅袖章能量營志愿者中有不少阿姨是巧手達人,她們主動報名制作挎包,接連幾日在社區便民服務室加班加點裁剪、縫紉,再搭配上統一“背包繩”,這樣,一個個小巧便捷的簡易挎包就制作好了。
無獨有偶,心系醫務人員不便之處的還有沙灣社區的志愿者團隊。為了幫助北侖區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都能夠盡快使用便攜采樣袋,沙灣社區緊急聯系志愿者進行“制袋”設計制作。
69歲的黨員虞素琴是第一個認領“制袋”任務的。“這一次疫情,年輕人沖在前面了,我一直想著能為大家做點什么。一聽說今天要縫制核酸采樣袋,我就立即報名了。”在虞素琴的召集下,10名縫紉技術嫻熟的居民也加入到了趕制袋子的隊伍,布線、兩邊對齊、縫合、鎖邊……在各位阿姨“流水線”作業后,短短3個小時,1000個簡易采樣袋便制作完成。
“這小挎包和百寶袋一樣的,能裝不少小東西。穿著防護服,一些醫用的小物品不能隨時帶在身上,需要來回去取,出門進行采樣工作背上小挎包就方便多了,可以減少一些時間損耗和體力消耗,以后這就是我們的專屬挎包了。”當北侖人民醫院的醫生收到這一個個便攜小巧的挎包,都十分感謝心靈手巧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