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畔的美國紅魚養殖基地(余建文攝)
驗收會現場(資料圖)
在河南養殖成功的美國紅魚(資料圖)
11月底,河南鹽堿地海水魚養殖現場驗收會在蘭考縣一家水產養殖合作社舉行。在科研單位和養殖企業通力合作下,來自象山的黑鯛、美國紅魚在蘭考縣一家水產養殖場養殖成功。這也是海水魚首次在內陸的黃河鹽堿灘“安家”。
黃河鹽堿灘養活東海海水魚
蘭考縣鑫旺張莊水產合作社位于黃河邊。多年來,農戶在鹽堿灘挖塘,養殖黃河鯉魚、黃河鯽魚。今年,合作社迎來一樁大喜事:來自浙江象山的海水魚黑鯛、美國紅魚兩個品種,首次在鹽堿灘魚池養殖成功。
“原來,海水魚也能在淡水塘里養活呀。”驗收會現場,看到從塘里捕起來的一條條活蹦亂跳的海水魚,河南養殖戶嘖嘖稱奇。站在一旁的象山縣藍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伊祥華和來自科研單位的漁業專家,更是滿臉喜悅。
藍尚科技公司是象山一家從事南美白對蝦養殖的企業。為何會把海水魚弄到黃河邊的鹽堿灘來養殖?“海水魚內陸淡化養殖,我們早有這個想法。”伊祥華說。
伊祥華告訴記者,他們之前進行蝦塘尾水凈化時做過試驗,發現部分海水魚能在低鹽度的凈化池存活,還長得挺好。聽說寧波科研團隊前年在河南黃河灘養殖青蟹取得成功,喜歡創新的伊祥華便動了心思。
今年初,藍尚科技公司與寧波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等院校合作,在蘭考縣試驗海水魚淡化養殖。3月中旬,在8畝鹽堿灘池塘里,首批投放了5000尾黑鯛、美國紅魚魚苗,與黃河鯽魚、黃河鯉魚混養;7月初,又投放了一批黑鯛魚苗,并采用“以水養藻-以藻促魚-以魚控藻-以藻調水”生態循環養殖新模式,控制水質和餌料投喂,精心飼養。
“海水魚淡化養殖,我們是摸索著做,而河南的養魚戶更是第一次接觸海水魚,要手把手教他們怎么養。”伊祥華說,經過半年的摸索、攻關,投放的黑鯛、美國紅魚順利在內陸池塘安家。等到深秋起捕時,美國紅魚從400克/尾左右長到2000克/尾左右,最大體長52厘米,重3100克;黑鯛從100克/尾長到400克/尾左右。就連當初投放的3厘米至5厘米長的黑鯛魚苗,短短5個月也長到了150克/尾左右。
“黑鯛、美國紅魚淡化養殖成功,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以后內陸群眾也能吃到鮮活的海水魚了。”象山縣科技局相關人士對此很興奮。不過,伊祥華認為,眼下“養活”僅僅是第一步,河南的冬天比浙江要冷得多,“淡化養殖的海水魚如果能安全越冬,第二年產卵繁殖,那項目就圓滿了。”
海水魚淡化養殖,奧秘是啥?
寧波沿海的網箱養殖海水魚,海水鹽度在20‰至30‰之間。但黃河灘的養殖魚塘,鹽度僅僅在1‰至2‰之間。兩地環境條件差異這么大,海水魚為啥能在如此低鹽度的水體里存活呢?
“海水魚淡化養殖,是有理論支持的,這方面的漁業科技研究在國外很早就有。”寧波市海洋與水產研究院研究員、大黃魚專家吳雄飛說,像美國紅魚,最初就是從淡水游向海水的,而黑鯛是廣譜性魚類,對鹽度的耐受性很強。此外,還有梭魚、鯔魚以及青蟹等多個品種,都可以在低鹽度環境下生存、生長。很早以前,美國科學家就對鹽堿灘養魚進行過精細研究。“但在我國,海水魚淡化養殖技術研究是個新課題,要根據魚種的不同特性,摸索出一套適合的方案,還是很難的。”吳雄飛說。
讓海水魚種苗從高鹽度水環境轉移到低鹽度水環境,需要經過馴化,再安全“移居”。伊祥華說,他們經過多次試驗,發現大黃魚不適合淡化養殖,七星鱸魚也不行,因為野性太強,很難馴化。
水體鹽度越低,滲透壓就越小,海水魚無法適應便會死亡。伊祥華說,在黑鯛等海水魚類淡化養殖中,適量添加鉀、鈉、鈣、鎂等離子,使水體中的總堿度維持在一定水平,讓海水魚在低鹽度環境下生存下來。伊祥華說,通過大半年探索,項目組已經開發了一種黑鯛等海水魚類淡化技術,通過對淡化用水的處理,調控每一個階梯鹽度內淡化時間以及淡化時投餌量和投餌時間、水質等,實現極限淡化鹽度在0.05‰的條件下,黑鯛等海水魚類能存活。目前,他們準備將這項技術申請發明專利。
相比于淡水魚,海水魚的經濟價值要高得多。伊祥華說,海水魚在鹽堿灘淡化養殖成功的同時,還實現了尾水零排放,建立了內陸池塘立體生態農業體系新模式。“海水魚和黃河鯉魚、黃河鯽魚混養,畝產量有望實現1000公斤左右,產值約2.5萬元,效益是之前單養淡水魚的10倍,提升巨大。”伊祥華說,準備明年將黃河灘池塘淡化養殖面積擴大到50畝至80畝,投放黑鯛等海水魚10萬尾,試驗規模化養殖。
海水魚蟹走進內陸養殖,前景如何?
海水魚“游”進內陸鹽堿灘,在很多專家看來,這不僅僅是一項養魚技術的新突破,更為海水魚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寧波是海洋大市,但對海水產品養殖行業來說,這些年飽受養殖“地盤”不足的困擾。因為海域環境條件的限制,寧波海水魚局限于近海網箱養殖和岸上工廠化養殖,面積很難擴大,本地繁殖的魚苗、蝦苗大量輸送到外地養殖。
在淡化養殖上,寧波青蟹是“開路先鋒”,早在前年便成功走進了河南的黃河灘和山東的淡水塘。今年,青蟹育苗龍頭企業寧波華大海昌科技有限公司與寧海的8戶養殖戶,在山東東營承包了1500畝池塘,把寧波的蟹苗運過去,利用淡化技術養殖青蟹。
華大海昌公司總經理鄔時會告訴記者,在山東養青蟹,今年的成活率沒有之前高,好的接近60%,差的只有25%,“我們看中的是,北方的養殖水域大,而且租金低廉,只有寧波的八分之一左右,這塊成本能省不少。”
在伊祥華看來,隨著海水魚淡化養殖技術的成熟,內陸廣袤的鹽堿灘將成為巨大的養魚池,為沿海地區的海水魚養殖產業提供新出路。據統計,中國有6.9億畝低洼鹽堿水域,如果有一小部分用來養海水魚,就能向市場提供大量的優質海水魚,也能使內陸地區群眾品嘗到鮮活的海水產品。“像河南地區,老百姓很喜歡吃魚,如果能就地養殖黑鯛等海水魚,應該有市場。”伊祥華說,沿海地區輸出魚苗、養殖技術,內陸地區提供養殖空間,還能帶動中西部地區的養殖戶增收致富。
內陸鹽堿灘是否適合大規模養殖海水魚?對此,吳雄飛表示要慎重,養什么品種好,要科學考量。他認為,像黑鯛、青蟹這類本土品種的魚、蟹比較適合,美國紅魚是外來魚種,且生性兇猛,如果控制不當,有可能對內陸水域生態帶來危害,“內陸鹽堿地生態系統比較脆弱,要處理好環境保護與養殖的關系。”
此外,海水產品在內陸能否實現就近養殖、就近消化,還需要一個過程。鄔時會說,因為山東老百姓沒見過青蟹,不太敢吃,他們養大的青蟹沒法在當地銷售,連收購商都找不到,只能千里迢迢運回寧波賣,長途運輸中青蟹死了不少。最后一算,養蟹半年,不但沒掙到錢,每戶還貼了不少進去。
魚肉、蟹肉是優質蛋白質,這些年愈加受到人們重視,市場需求在往上走。鄔時會說,養殖海產品要打開內陸市場,關鍵要建立一條完整的產銷鏈,讓消費者了解并喜歡,這需要花時間、精力來培育。海水魚淡化養殖也是如此。黑鯛“游”進鹽堿灘,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而新市場的開拓,實現養殖產業規模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 余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