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日發布《中國老年旅居康養發展報告》,報告認為,老齡化是未來較長時期基本國情,2020年我國康養旅游人數已達6750萬人次,老年旅游從福利事業向旅游產業轉變,從小眾市場向主流市場轉型。老年旅居康養潛力巨大但存在供需錯位的問題,老年群體需求尚未獲得充分滿足。
報告認為,據聯合國預測,2020—2050年間我國15歲以下、15—24歲、25—64歲年齡組人口將分別減少22.2%、18.3%和16.9%。65歲以上老年人將增加112.3%。
報告顯示,我國的溫泉和礦泉康養、康養地產、體育運動、精神康養、水療等康養行業規模已排名世界第二,康養經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據《“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提出的目標,2025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超過11.5萬億元,我國有望在2035年前成為世界上最大康養經濟體。
報告還顯示,老年旅游需求持續提檔升級。老年旅游從福利事業向旅游產業轉變,從小眾市場向主流市場轉型。具體表現為,其一,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新一代老年人展現出了更好的健康條件、更充裕的休閑時間、更新的消費理念、更頻繁的出游意愿和更強大的消費能力,老年旅游市場逐漸被看作最重要的旅游市場之一,老年旅游成了旅游業的重要增長引擎。其二,旅游成為退休生活重要內容,受訪老年人平均每年進行8次國內旅游、1次出境旅游,每次旅行花費在數千元以上。其三,老年人消費能力提升,有75%的受訪者表示近年來養老金有所增加,有54%的受訪者表示近年來房產升值了。其四,老年人消費檔次提升,有84%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獲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有71%的受訪者希望獲得專為老年人設計的產品和服務,消費標準從追求性價比轉向追求品質和服務。其五,老年人在線活動增加,受訪者每周與親戚朋友在線交流3.81次,遠高于每周進行的1.83次面對面交流,在線購物、社交、學習和娛樂已逐步成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內容。其六,老年人逐步樹立更為獨立的養老理念,更多的受訪者開始接受社區、機構等養老方式,減少對子女照顧的依賴,更多依靠自身和社會力量來解決養老問題。
報告還分析了老年旅游者消費特點,更重視旅游核心價值,選擇觀光游覽和養生保健療養的老年旅游者更多;更重視旅游文化內涵,更看重旅游過程中的情感互動、文化和研學體驗,對歷史型、懷舊型旅游產品情有獨鐘;更青睞專業旅行服務;更依賴社會公共服務,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是老年旅游發展的重要前提;更重視旅游經驗交流,老年旅游者的旅游信息來源,更多的是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的親口推薦,社會網絡營銷是老年旅游市場營銷的重要方式。
報告認為,目前老年旅居產業供需并不匹配。2019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游客出游總花費為3197.8億元,占國內旅游收入5.73萬億元的5.6%,已經具有較大的產業規模。但從消費結構來看,老年旅游產業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城鎮65歲以上老年游客人均每次花費1209.20元,僅相當于城鎮游客平均花費1626.50元的74.3%。65歲以上農村老年游客每次出游花費僅為847.50元。老年旅游消費偏低的根源在于目前的旅游產業體系還是以中青年為主要目標客群,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旅游要素和旅游產品較少,老年旅游業與老年文化、老年運動、醫養康養等產業融合不足。老年人覺得在售的旅游產品不適合,需要的旅游產品買不到。
報告還認為,旅居環境存在線上線下雙重障礙。線下方面,部分旅游景區、交通工具、餐飲住宿等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未進行適老化改造;旅游場景交接處屬于“三不管”地帶,成了無障礙問題的“重災區”,部分景區雖然解決了“可進入性”問題,但沒有解決旅游產品的適老化問題,老年人順利進入景區后卻發現景區缺乏“可游玩性”。線上方面,主要是“數字鴻溝”問題依然存在,文化程度較低、不能熟練掌握智能設備的老年人,在智慧旅游時代有被邊緣化的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提出,異地旅居康養生活仍有一些限制。從需求側來看,傳統的旅游服務體系主要面向出游時間在數周之內的中短期旅游者,對于旅居者而言,他們的身份已經介于旅游者和短期居民之間,相應的需求也從傳統的旅游服務體系逐步轉向了本地居民服務體系。比如,在傳統旅游要素中很少涉及的醫保報銷、長期照護、老年優待、社區互動、子女教育等問題,而這些大多是旅居者的“生活必需品”。從供給側來看,我國在提供本地居民公共服務的過程中,首先是考慮具有本地戶籍的居民和“常住人口”,對于居住期一般在1至6個月之間的候鳥式旅居者而言,傳統旅游服務難以滿足他們的旅居需求,同時又難以獲得本地居民可享受到的優待服務和便利條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