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統一的小橋流水、青磚白墻綠瓦、紅燈籠;無論哪個古鎮都有賣絲綢的、賣鑰匙扣的、賣手工首飾的;甚至連特色小吃都變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腸、甑糕……不知何時起,一些古鎮漸漸“長”得越來越像,古鎮里的商鋪和特色小吃也越來越像,相似性漸漸地取代了每個古鎮的獨特性。
古鎮經歷了長久的歲月洗禮,歷史文化、民間習俗各不相同,具有獨特的人文韻味。然而,近年來,隨著古鎮商業化開發不斷升溫,許多古鎮的原住民生活元素逐漸消失,被商業元素取代,出現了相似的商鋪、特色小吃等,導致古鎮的獨特性逐漸淡化,呈現出“千鎮一面”的尷尬。
長期以來,古鎮的特色小吃、商品等原本主要針對本地居民,都是手工制品,風格、風味相對獨特。在成為旅游景區后,住家變成了商鋪,商家基于利益驅動,在銷售方面迎合游客需求,主要出售紀念品、特色小吃。為服務更多游客,賺取更多利潤,商家商品改由批發商供應,就變成了工業化、流水線制品,獨特性也逐漸消失了,對游客的吸引力隨之下降。
可以說,“千鎮一面”的根源在于古鎮過度商業化開發。由于缺乏長遠規劃,在開發建設上急于求成,所以出現熱衷模仿、照搬商業化運營成功古鎮的情況。同時,對商業業態疏于統籌管理,未能有效規制商家,沒有保存古鎮的獨特性。如此一來,導致游客體驗感下滑,對古鎮商品吐槽不斷,購買欲望和重游率降低,在社交平臺上有不少“勸退”的帖子。如果此種情況再延續下去,將不利于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
因此,古鎮開發需要有長遠發展的意識,在保護古鎮歷史文化和商業運營之間取得平衡,有關部門要制定長遠的統籌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商業競爭,保持古鎮的宜居性和文化環境。通過保護和傳承本地文化,保存古鎮本地特色的習俗、產品,使古鎮保持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例如,通過舉辦傳統文化展覽、演出、講座等活動,使游客更好地體驗古鎮的文化歷史。
實施嚴格的商業管理制度,給予商家支持和激勵,鼓勵商家提供更具有本地特色的商品和服務,激發游客的興趣和購買欲望。引導商家摒棄低級的模仿、抄襲,鼓勵推出具有獨特性的商業創意。除了銷售紀念品、特色小吃之外,商家還可以提供其他形式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如古鎮研學、文化體驗、手工制作等。這樣,就可以真正增加游客對于古鎮的興趣和認識,吸引不同類型的游客,進而延長游覽時長、增加購物消費。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