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南寧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觀看戲曲表演 孟萍 攝
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2022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日前在廣西南寧舉辦,來自甘肅、河南、廣西、江蘇、上海、四川等21個省區市的48個劇目(折子戲)組成12臺專場演出,為大眾呈上了一場文藝盛宴。
(資料圖片)
據悉,2022年,廣西民眾欣賞傳統戲曲演出的機會比往年多了許多。廣西各級文藝團體持續開展豐富多彩的下基層、進景區、進校園等惠民演出活動,讓傳統戲曲非遺的精彩在更多的市民游客中展現。
古韻新聲受青睞
如今,南寧的市民游客可以白天在公園逛園林聽戲曲,中午到“廣西老字號”品非遺美食、賞粵劇表演,晚上再到劇場觀看地方傳統戲曲經典劇目,不僅可以充分領略本土非遺傳承人的“拿手好戲”,還能感受邕劇、粵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這些展演都是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推出的“非遺”活態展示活動,將邕劇等瀕危劇種以“園林+戲曲”沉浸式演出的方式共舉行了79臺小型文藝節目展演,多角度展現了中華戲曲之美,讓市民游客感受傳承千年的戲曲魅力、聆聽色彩斑斕的文化故事。
在獅山公園,南寧市民張剛生與孩子偶遇了其中一場演出:“這還是我第一次在公園里欣賞到邕劇、粵劇等戲曲藝術表演,演員們的演出很投入、很出彩。”
去年夏天,在賀州黃姚古鎮景區的一場演出中,傳統京劇、現代京劇、獨唱、雜技、器樂演奏等精彩節目接連登臺,高潮迭起,掌聲不斷。其中,《京劇服飾介紹》讓大家增長了戲曲知識,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打虎上山》別開生面、生動形象的演繹讓觀眾對經典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演出過程中還穿插了防溺水、反詐等知識宣傳,起到了很好的寓教于樂的效果。昭平縣黃姚鎮新寨村村民黃惜珍說:“這次表演非常精彩,希望有更多優秀的表演節目到我們黃姚古鎮演出,為我們黃姚古鎮增添風采,也非常歡迎大家到我們黃姚旅游。”
形式多樣內容新
2022年5月21日,由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承辦的南寧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文化惠民工程“送戲下基層”首場演出在東盟盛天地拉開序幕。當天的演出充分利用東盟盛天地的場地優勢,創新性地以“文藝演出+沉浸式演出”的形式開展,進一步擴大了“送戲下基層”的人群覆蓋面,進一步聚集、提升商圈人氣,為商圈賦能。
近年來,南寧市以文化惠民工程“送戲下基層”“送戲進校園”為載體,組織專業文藝表演團體,以“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形式進企業、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從2009年至2021年,累計開展“送戲下基層”演出4036場、“送戲進校園”演出1124場,惠及觀眾234萬余人次,滿足城鄉群眾就近享受文化服務需求,形成“不設門檻、不問城鄉、貫穿全年、覆蓋全市”的文化惠民新局面。
不止南寧,廣西各地的戲曲下基層活動都開展得有聲有色,精彩紛呈。
2022年5月14日,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的藝術家走進古南門景區,為廣大游客群眾上演了桂林“文旅名片”——《桂林有戲》。傳統的桂林戲劇文化與當代藝術相互碰撞,在青山綠水間,展桂林戲劇之佳妙,表桂林文化之深韻,余韻悠揚、回味無窮。
近年來,桂林市提出“尋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價值”。依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抗戰文化城等厚重的文化積淀,桂林市大力推動旅游與文化、生態、農業等深度融合,塑造“山、水、城、文”融為一體的城市格局和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2022年6月,桂林市陽朔縣“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藝志愿服務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陽朔鎮第二中學。桂林彩調團和陽朔縣文化館的演員們為師生們展示了《王三打鳥》《雙采蓮》《貴妃醉酒》《罵玉郎》《漓江漁歌》《三看親》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戲曲節目,讓學生們走進戲曲藝術,了解傳統文化。
一場精彩絕倫的戲曲展演,詼諧幽默的地方方言、栩栩如生的肢體語言引得師生們歡呼連連,互動環節更是將活動推向了高潮。學生踴躍上臺,在演員老師的指導下練習戲曲動作,感受戲曲的魅力。
據悉,廣西各地“送戲下基層”按照“打造多元文化大餐”的思路,充分發揮專業院團的編導優勢及節目優勢,以個性化的“菜單”服務為人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表演形式不斷創新,如將演出時間同當地的節慶活動、民俗活動等相結合,根據當地的要求,選取對應的節目內容進行展演展示;在地方戲曲傳播方面,堅持“演、教、展”三位一體,將“送文化”與“種文化”有機融合;“送戲進校園”項目結合青少年受眾特點量體裁衣編創兒童劇、卡通劇等,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髓、推進戲曲藝術振興發展。
多方合力促傳承
12月11日,以“山水有約,桂林有戲”為主題的2022桂林藝術節開幕式在新修繕的廣西省立藝術館舉行。本屆桂林藝術節邀約29個國內外優秀演出項目,進行了128場次的展演,設置了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象山景區、七星巖溶洞等10個表演空間,既深入挖掘桂林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的戲劇元素,與舞臺藝術創造性融合,營造桂林特色的戲劇藝術生態,又通過“戲劇+”將音樂、美術、舞蹈、影像等藝術門類綜合在一起,通過現代化的藝術技術手段、跨地區的融合交流,立體展現桂林作為世界級旅游城市的無窮魅力和無限活力。
藝術節期間,桂林市還推出了東西巷戲劇巡游、城市戲劇計劃等豐富的市民文化活動,同時推出了帳篷微劇場、山水live、戲劇工作坊和逍遙沙龍等特色板塊。
近年來,廣西各文藝團體在促進傳統戲曲非遺傳承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積極成果。
2022年6月25日,第四屆南寧竹荷文化節在獅山公園開幕。作為歷年竹荷文化節的保留項目,荷塘水榭邊和竹影橋前的粵劇表演引來一大批的戲迷和游客。獅山公園與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合作,將公園打造成為非遺的宣傳平臺,實現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粵劇與園林實景融合,成為竹荷文化節的創新亮點,也是該院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路上進行的成功嘗試。
據了解,為鼓勵文藝創作,繁榮文化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將繼續實施“廣西有戲品牌三年行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對2022年度的重點扶持作品名單進行扶持,努力打造一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具有良好社會、經濟效益“廣西有戲品牌”項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