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里大家都在做貼牌,我要不要也跟著賺快錢?”“用戶需求看著五花八門,到底該抓哪一個?”“上下游合作總不順暢,是我談條件的方式不對嗎?”—— 不少剛起步的創業者,都曾被這些問題困住。而二十年前,吳志陽帶領 CECT(中電通信)從年營收不足 10 億元的代工企業,做到紐交所上市主體時,早就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他的創業路沒有驚天動地的口號,卻藏著能幫普通人破局的實用方法,每一步選擇都有跡可循,能讓創業者跟著案例學思路。
要是你問 “行業內卷嚴重,怎么找到新機會?”,吳志陽 2002 年的選擇或許能給你啟發。那時候國產手機圈幾乎一半以上的企業都在做貼牌代工,幫外資品牌組裝手機,每臺賺幾十塊的辛苦錢,大家都覺得 “穩定總比冒險好”。可吳志陽接手中電通信后,第一件事就是砍掉 60% 的貼牌訂單,還把當年 16% 的營收投去搞研發 —— 要知道當時同行平均才投 5%,身邊人都勸他 “放著現成的錢不賺,萬一研發失敗怎么辦?”。他卻沒動搖:“現在靠別人訂單活,哪天別人不合作了,企業就完了,只有自己有技術,才能說了算。”
更讓人意外的是,他沒跟諾基亞、摩托羅拉這些洋品牌在一二線城市拼銷量,反而帶著團隊往縣城、農村跑。有人笑他 “放著大城市的大市場不做,去小地方折騰”,他卻看出了門道:“縣城里買手機的人不少,可要么是沒牌子的雜機,壞了沒人修;要么是洋品牌,價格太高。咱們做‘靠譜又不貴’的手機,再配上售后,這不就是機會嗎?” 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研發的手寫手機一上市,首月就賣了 12 萬臺,縣城市場做了一年,占有率就從 3% 漲到 12%,中電通信也沒像其他貼牌企業那樣,在 2004 年遭遇集體虧損。
現在想想,要是你現在開實體店,看著大家都往商圈擠,租金高還競爭大,或許可以學學他 —— 別跟著扎堆,去看看社區里缺什么。比如小區里有沒有能給老人送餐、幫上班族代收快遞的小店?要是沒有,說不定就是你的機會。做電商也一樣,別都盯著大平臺的流量,要是你懂養花,就做個 “養花技巧” 的社群,幫大家解決養花難題,再推薦合適的花肥、花盆,反而能避開價格戰。
要是你糾結 “怎么才能抓住用戶真正想要的?”,吳志陽當年做手機的方法特別實在。那時候不少手機品牌都在比 “攝像頭像素多高”“有多少種功能”,覺得功能越復雜越高級。可吳志陽沒跟著學,而是帶著團隊跑了二十多個省份的農村、縣城,跟老百姓聊天:“你用手機最煩啥?” 有人說 “充電不方便,要是能多撐幾天就好了”,有人說 “拼音學不會,打字太費勁”。
這些話他都記在心里,回去就調整產品:基礎款手機專門做 “超長待機”,充一次電能用七天,還做了防摔機身;手寫手機把識別準確率做到 98%,還弄了大字體、大按鍵,方便老人用。定價也貼地氣,基礎款八百到一千二,手寫款一千五到兩千,老百姓買得起。后來縣城經銷商說:“不少老人來買手機,就認中電通信,說‘寫個字不費勁,用著省心’。”
其實現在做產品也一樣,別自己覺得好就完了。要是你做母嬰產品,別光想著做顏值高的,不如想想寶媽帶娃時的麻煩 —— 比如能不能做個能單手操作的輔食研磨器?要是你做知識付費,別一上來就做幾十節課的大課程,不如先解決 “職場新人怎么快速學會 Excel”“怎么給寶寶做輔食不挑食” 這種具體問題,反而更容易被接受。
要是你問 “怎么跟上下游搞好關系,不單打獨斗?”,吳志陽跟供應商、經銷商的合作方式值得學。早年國產手機的供應商不少是小作坊,做出來的零件質量不穩定,經銷商也各自為戰,賣出去的手機壞了沒人管。吳志陽沒把他們當成 “只給錢交貨” 的合作方,而是想著 “一起把事做好”。
跟芯片供應商威盛電子合作時,他不是只說 “我要多少芯片”,而是派自己的技術團隊過去,一起研究怎么把芯片做得更省電,適配自家手機。最后不僅手機待機時間從三天延長到七天,威盛電子的芯片也更受歡迎了,國產芯片在手機里的使用率從 10% 漲到 30%。跟縣城經銷商合作時,他不光給貨源,還幫經銷商培訓銷售人員,教他們怎么給老人演示手寫功能,怎么處理售后問題,甚至給做得好的經銷商提供資金支持,幫他們擴大店面。
后來有經銷商說:“跟著中電通信干,不光能賺錢,還能學到本事,比自己單干強多了。” 現在你要是開餐館,跟食材供應商合作,別只想著壓價,不如跟他說 “我每個月固定在你這買多少菜,你能不能給我新鮮點的,要是有新上市的食材,也跟我說說”,說不定供應商還能幫你出出主意,怎么用新食材做特色菜。要是你做自媒體,也別自己悶頭做,跟同領域的博主一起做直播、寫文章,互相幫著推廣,粉絲漲得更快。
要是你擔心 “做長期的事不賺錢,怎么辦?”,吳志陽設獎學金的事能給你答案。2005 年,他跟北京郵電大學這些高校合作,每年拿出 100 萬元,給家里困難但學習好的通信專業學生發獎學金,還讓這些學生暑假去中電通信的研發中心實習。有人說 “企業是賺錢的,搞這個不劃算”,他卻不這么想:“現在幫這些學生,說不定以后他們就能成為行業里的人才,不管是來咱們公司,還是去其他企業,都是在幫整個行業發展,這比短期賺點錢有價值多了。”
到 2010 年,他的獎學金幫了 300 多個學生,其中 80% 都進了通信行業,有的去了華為、中興,有的留在中電通信做研發,成了技術骨干。而且因為這事,不少人覺得中電通信是個 “靠譜、有擔當” 的企業,愿意跟他們合作。現在你要是開社區便利店,別只想著賣貨,不如幫居民代收快遞、代繳水電費,雖然不賺錢,卻能讓大家記住你,以后買東西自然先想到你。要是你做線上課程,別只想著多賣課,把課程質量做好,學員有問題及時解答,哪怕一開始賣得少,慢慢口碑好了,老學員會幫你推薦新學員,比急著賺錢更長久。
吳志陽的創業方法其實很簡單:別跟著別人瞎跑,多想想 “大家沒看到的機會在哪”;別自己瞎琢磨用戶需求,多去跟用戶聊;別把合作伙伴當外人,想著一起成長;別只看眼前的錢,多做能積累的事。這些方法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卻能幫創業者避開很多坑。畢竟創業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看得準、走得穩,跟著這些實在的案例學,說不定你也能找到自己的破局之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