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參加人工智能大賽的第三年,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的編程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不僅收獲了很多獎項,而且收獲了對人工智能深入探索的興趣。”比賽過后,濰坊市坊子區第二實驗學校五年級(1)班學生凌卉梓激動地說。
截至今年,坊子區已連續3年成功舉辦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賽。本屆大賽共吸引55所學校、幼兒園的1012支隊伍1288名選手參加,涵蓋無人駕駛編程車競賽、無人機飛行賽、智能機器人項目賽等9個項目。人工智能大賽成為該區以信息化助力師生信息化素養提升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全區依托1處智慧教育教學研究基地、3項試點項目、多項特色信息化活動,致力于打造智慧化、現代化教育品牌,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
(資料圖片)
技術賦能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坊子區實施校長人工智能領導力提升工程,全區36所學校的校長擔任學校首席信息官(CIO),組建信息化教學智庫和骨干團隊。遴選23名信息化教學名師,設立6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名師工作室;舉辦骨干教師研修班、AI教學能力提升班等,培育起了一批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名優教師。
“參加工作以后,我同時擔任信息和數學科目的教學工作。在接觸信息化教學之初,我看到信息化給課堂帶來的神奇變化,很感興趣。在區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的指導下,我借助學樂云平臺,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信息化課堂路徑,今年1月成功入選濰坊市信息化教學名師培養人選。”在談及自身成長之路時,坊子區信息化教學名師、坊城街道前寧小學教師辛冰說,“現在的青年教師很幸運,融入全區教育信息化的大潮流,跟隨名師一起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快更好的成長。”
據區教體局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介紹,該區建設了教師大數據應用和分析中心,搭建教師能力AI測評系統和教師智能研修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無感采集建設教師數字檔案,測評教師能力水平,生成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評價標準和個性化分析報告,利用教師智能研修平臺,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升專業素養。
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助力教學方式變革
智能教育技術的應用在促進教師隊伍專業能力提升的同時,全面構建起教學管理新型模式,成為教育減負增效、教學質量快速提升的“催化劑”。
在坊子區理想小學教師李輝的“慧學智筆”數學課堂上,學生利用智能書寫板作答,客觀題答題結果自動識別和批閱,主觀題教師機同屏顯示,教師可以隨時查看學生的答題情況,并進行有效評價。實時的數據反饋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為教師及時了解學情、把控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實現了高質高效教學。
該區投資174萬元建成坊子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開展基于云機房的云課堂智慧教學、基于翻轉課堂的智慧課堂教學等新型教與學模式研究,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構建,從“教、學、管、評、測”等方面實現智能化和網絡化。借助服務平臺,全區2859名專任教師、2.1萬名學生開通了網絡學習空間,教育資源大數據庫為教師教學提供精準的數據分析,智能測評系統在多次測評后為每名學生生成個性化手冊,讓教師備課更簡單、學情掌握更精準、授課方式更靈活。分層個性化教與學的實現,不僅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而且有效推動了“雙減”政策落地落實。
技術賦能課堂改革,均衡優質教育資源
坊子區實施人工智能助推鄉村教育振興行動,24所學校建設“三個課堂”,成立聯盟校,充分借助“信息+”優勢,將優質資源高精度送達偏遠薄弱學校。其中,實驗小學的“透明課堂”已連續30周進行了網絡直播。
以建設信息化教學實驗區為契機,該區持續完善信息化基礎硬件設施配備,順利完成第二批交互式教學一體機和計算機教室更新,舉辦了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研究共同體線上交流活動。此外,全區遴選6所中小學校參與“央館人工智能課程”規模化應用實驗區建設,加強人工智能師資培訓以及師生信息素養提升,推進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構建出具有區域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
“下一步,我區將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切實提高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在教育管理、校長在治校育人、教師在課堂教學等方面的數字化應用水平,以教育數字化、智慧化推動我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坊子區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于世升說。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