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無疑有助于保護用戶切身利益。
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與快速發展,算法推薦技術已經應用在人們網絡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互聯網平臺為了追逐經濟利益最大化,往往濫用算法推薦技術,把算法當成“算計”用戶的工具,不僅污染了網絡空間,而且損害用戶合法權益。廣大互聯網用戶在享受到算法便利的同時,頻頻遭遇算法操縱榜單、算法過度推薦等問題,知情權、自主選擇權遭受侵犯,更有甚者,平臺企業違背商業倫理,透支用戶信任,玩起“大數據殺熟”套路,損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技術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算法推薦成為互聯網平臺“算計”用戶的工具,背離了技術進步讓生活更美好的初衷。算法推薦新規“上線”,以法之名為用戶撐腰,給平臺濫用算法推薦技術套上韁繩,有利于促進互聯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不過,遏制互聯網平臺濫用算法推薦,切實保障用戶合法權益、切身利益,提升用戶的網絡生活體驗,不能只有一紙法規,還需要建立起一道自上而下、全民參與的法律安全鎖,把互聯網平臺運用算法推薦技術鎖進籠子里。
一方面,算法推薦新規“上線”,監管執法需要“在線”。規范管理互聯網平臺算法推薦應用,不能完全指望掌握算法推薦技術的平臺自覺、自律,靠平臺自覺、自律很不靠譜,關鍵還是要靠強有力的監管約束,確保算法推薦新規落到實處,真正為用戶撐腰。目前,完善監管體系,提升監管技術,強化執法力度,破除“民不舉官不究”監管思維,至關重要。監管部門既需要通過打“運動戰”方式開展專項行動,也需要打“持久戰”緊盯平臺,加大對平臺的隨機抽檢,讓濫用算法推薦的平臺企業及時受到處罰。
另一方面,算法推薦新規“上線”,用戶維權需要“在線”。有關部門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教育,引導廣大互聯網用戶充分認識到個人在信息保護、防范平臺濫用“算法”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鼓勵、激勵用戶勇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切身利益,向平臺企業濫用算法推薦的侵權行為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