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后,社會面和醫護人員大量感染是必然結果。所以在看待《患者激增、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醫療資源面臨挑戰》和《診所爆滿市民車排門口坐車內輸液》的報道時就無需恐慌。
之所以這樣講,并不是無知者無畏,而是在“放開”之際,張文宏團隊就曾反復強調“99.5%感染者不需去醫院”,而且還給出了一份詳細的新冠居家康復手冊。毫不夸張地講,但凡認真看上幾遍,基本上就能對新冠癥狀、自身情況有個全新認識。因為這直接關系著是否會往醫院跑。
(資料圖)
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激增,醫療資源緊張的原因,除卻“放開”的沖擊和“醫聯體”建立初期沒有完全跑通,更主要是因為輕癥患者往醫院扎堆。就比如前幾天網上瘋傳一張診所人員聚集輸液的照片,畫面中,十幾個人圍坐在診所內,一邊輸液,一邊取暖、玩手機。
如果是在非疫情期間,這還能理解,因為即便不提倡動輒輸液,但是因為這不會影響真正的需求人群的醫治,所以也可歸于“有錢任性,無知任性”。可現在的問題是,真正需要輸液的人還醫療資源緊張,這樣做自然是不可取的。
說到底,對于輕癥患者來講,居家休息、吃藥治療是最理性的選擇。不過當前還存在一個現實問題是,因為不少人提前囤藥、以及無良經銷商“惡意囤藥”,導致市場供需出現短暫的失衡。
當然這里面也存在客觀規律。實際上,每年入冬后,都是感冒的高發季節,相關用藥銷量都會激增,也會不同程度出現斷貨的情況。而現在又逢新冠疫情大面積爆發,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對于現在市面上相關藥品供需失衡的現實來講,真是一言難盡。
而且更讓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部分感染新冠的患者,沒被病毒擊倒,反倒因為亂吃藥倒下了。雖然總體上來講,這屬于極個別現象,但是總讓人覺得比起是否能買到藥,更關鍵是盡快建立“放開”認知:也就是要全面認識新冠,包括病毒變異的情況、致病能力,重癥率、死亡率,吃什么藥、怎么吃,以及自己是否屬于脆弱人群。
只有如此,才能在出現輕癥時,不慌亂、不害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不會因為亂囤藥、亂往醫院扎堆,導致真正需要治療的人沒有藥品、沒有床位。所以還是那句話:病毒不可怕,無知才可怕。
另外在面對患者激增、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即便拿數據說話,也要基于重癥、危重癥進行考量,而不是因為聽到“激增”和“大面積感染”這些帶有渲染性的詞匯,就瞬間不淡定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面的患者激增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放開”了,自然感染速度會迅速提上來。而對于“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一方面在于“一對多”模式,即便防護再好,也難免中招;另一方面是因為醫生們工作量繁重,太忙了休息不好,抵抗力也會下降,直至形成惡性循環。
或許有人會反問,為何陽了的醫生不離崗呢?原則上講,感染了,不管是無癥狀感染者,還是輕型感染者,一般都要求居家隔離或自愿選擇集中隔離收治。可就醫院的情況來講,如果真要嚴格落實這一條,用不了多久,就只能停診了。所以很多醫院的策略是“輕傷不下火線”。
這其實也告訴我們,伴隨著“陽浪席卷”,醫院才是病毒密度最高的地方。所以真要是癥狀很輕,家里有藥,身體條件也很好。求求你們,別再往醫院扎堆了:其一、盲目往醫院扎堆,容易引發集聚性交叉感染,可能使病情加重;其二、越到感染峰值的時候,醫院資源越緊張,所以最好把資源讓出來,留給真正需要的感染者。
就“其一”來講,各路專家其實已經說得夠多了,接下來也不需要學習新的,只要認真反復的想一想就能明白;至于“其二”而言,重癥就去醫院,不是重癥就不去,完全實事求是就行,也無需刻意擺出高風亮節的姿態。
與此同時,同住一棟樓、一小區、一個社區,無論是未感染、無癥狀、輕癥狀,藥夠用就行,多了就趕緊分享出去。千萬不要出現自己藥吃不完最后不得不扔掉,有人卻因為在這個時候沒藥吃耽擱了。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明白,藥只有治病救人的時候才是有用的,否則它只是未來垃圾堆里的一團廢物。
雖然最近各種文本中總在強調“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但是我們依然不要忘記,要想盡快走出疫情囹圄,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幫助那些“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人群。
唯有如此,當我們再次看到《患者激增、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醫療資源面臨挑戰》和《診所爆滿市民車排門口坐車內輸液》這類報道時,才不至于讓想象蒙上恐懼和不確定性。
關鍵詞: 重癥患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