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東北亞海洋經濟創新發展論壇暨2022中國海洋經濟論壇分論壇之一水產種業暨深遠海養殖論壇,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三樓舉辦,多名專家學者聚焦制約水產種業、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等發展的瓶頸問題進行了交流。
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說,山東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他認為,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海洋牧場經過不斷更新迭代,以數字化和體系化為驅動力的涵蓋淡水和海洋的全域型水域生態牧場即將到來,也就是海洋牧場3.0階段。
“目前2.0階段的海洋牧場蓬勃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技術體系亟待創新,一些關鍵技術還未突破。”楊紅生稱,現階段海洋牧場建設標準體系尚未完善,需要加強國家、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制定,為海洋牧場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提供支持和指導。另外,由于海洋牧場類型、規模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地區海洋牧場建設的成效有所不同,質量也參差不齊。然而,目前仍然缺乏成熟的綜合效果評價體系,亟待制定科學可行的績效評價體系,以保證海洋牧場建設的質量和產業的健康發展。
“現代化海洋牧場是集環境保護、資源養護與漁業持續產出于一體,實現優質蛋白供給和維護近海生態安全的新業態。”楊紅生表示,全域型水域生態牧場是未來發展的目標,其將特定湖泊、河口、海灣等作為一個整體,基于生態系統原理開展選址、布局、建設、監測和管理。根據建設類型、規模、增殖放流目標物種和水域特征,優化生態牧場空間布局,實現陸海統籌、四場聯動,充分體現水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煙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海洋牧場建設方面走在前列,我去過‘經海001號’智能網箱平臺,上面配備了許多高科技設備。”楊紅生說,這個智能網箱平臺把深遠海養殖和海洋牧場相結合得非常好。
“創新資源融合模式,這樣能形成集聚效應。”楊紅生表示,未來,現代化水域生態牧場可依托大型綜合智能平臺和海上漂浮城市理念,綜合利用各類水域資源,建設水域城市綜合體,解決陸地資源、能源和空間匱乏的問題,提高海洋及江河、湖泊等水域產能,有效推動碳匯漁業、環境保護、資源養護和新能源開發的有機融合,構建新型“人水和諧”發展模式。
在保障環境和資源安全的前提下,實施生態牧場與能源開發、文化旅游、設施養殖等產業多元融合發展,創新生態牧場與太陽能、風能、波浪能等新能源產業,以及深遠海智慧漁場等融合發展新模式。(記者 鐘建軍呂奇 都亞男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