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群眾有事找鎮政府,現在鎮領導、社區(村)兩委主動找群眾,上門收集大家的訴求。
自2019年起,“治理類街鄉鎮”首次提出,要求將每月接訴量前十位和常住人口20萬以上需補短板的街鄉鎮作為治理類街鄉鎮深入開展整治提升工作。這些街鄉鎮大多人口密集、區域面積大、管理難度大,在昌平,沙河鎮、南口鎮以及龍澤園街道,曾經也被作為“治理類街鄉鎮”納入市級督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昌平區發改委負責人介紹,2022年昌平將群眾的一份份“訴求清單”轉化為了“任務清單”“治理清單”,三個鎮街根據自身特點,著力解決居民痛點,成功退出市級督導范圍,也為轄區群眾交出了答卷。
沙河鎮:合力攻堅啃下“硬骨頭”
“住了14年的房子終于屬于自己了。”今年,昌平沙河鎮五福家園社區的居民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房產證。
一張房產證因何讓人等了這么久?記者了解到,五福家園社區建成于2008年,居住著周邊小寨村、王莊村、滿井東隊村、大洼村、路莊村5個村的回遷村民。但入住的14年來,因房屋建設手續不規范、“一房兩賣”、回遷政策調整等原因,村民們遲遲未能取得產權證,陷入越拖越難的尷尬境地。
昌平沙河鎮接訴即辦負責人李寶洋最懂這件事的不容易。他曾多次去找開發商溝通,但由于問題累積時間長,單從開發商一家身上找突破遠遠不夠,這其中各種職責交叉現象嚴重,一個鄉鎮的力量終究難以推動。
房產證不只是五福家園居民心里的“一根刺”,也是市、區兩級發改委一直關注、重視的事。自2019年被納入治理類街鄉鎮以來,昌平沙河鎮圍繞群眾訴求,著力破解治理難點,持續推動問題解決。
“房產證牽涉居民落戶、子女入學、房屋交易等諸多方面,是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著“尊重歷史、無錯優先、違法必究”的政策規定,把開發建設單位與購房人的責任分開,優先為無過錯的合法購房人辦理房產證。
同時,在市、區發改委的協調支持下,協同區住建委、區不動產中心、區第三稅務所及開發商,共同成立了專項聯合工作組,前后召開十余次專題會議。最終在各方單位的通力合作下,打通了辦理房產證的路徑,14年未能解決的問題,在2022年有了回應。
據悉,截至2022年年底,五福家園社區已成功辦理房產證300余套,后續部分正在分批有序辦理當中。
南口鎮:“南”事快干 主動出擊
“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樓道快成垃圾堆了”“小區沒地方停車”……這是南口鎮接訴即辦負責人李圍在2021年10月走訪社區時,居民向他發出的埋怨,也是南口的沉疴頑疾。
南口鎮曾經是名噪一時的工業重鎮,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結構轉型,“大廠”紛紛撤出,喧囂與繁華退卻后,以前的職工宿舍、家屬院,而今化作了一排排老舊小區,產權結構復雜、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缺失成了現在南口鎮的“痛點”。
2021年汛期,北京大雨頻發,南口鎮居民的不滿情緒也在這一場場降雨下集中爆發,僅南廠西社區通過12345反映家中漏雨情況的工單就將近100件。“只有整體大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老毛病’。”但社區書記彭志軍擺了擺手說,小區產權結構復雜,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公共維修資金很難溯源。“現在小區物業公司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有限,只能進行小修小補,徹底的‘大變樣’就甭想了。”
面對社區的無奈與居民的熱切期盼,南口鎮政府從2022年伊始便展開籌措資金,將樓頂防水層更換列入了治理類街鄉鎮重點任務清單。5月,工人師傅們已緊鑼密鼓地更換著防水層,6月,南廠西社區7棟樓防水修繕工程順利完工,涉及面積3500平方米。2022年主汛期期間,南廠西社區也經受住了“大考”,居民投訴件幾乎為零,群眾滿意率90%以上。據李圍介紹,包含該社區在內,2022年南口鎮總共為25棟居民樓進行了防水修繕,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
除此之外,居民反應的環境衛生不佳、停車位不足、物業管理缺失等問題也很快一一有了回應。“以前是群眾有事找鎮政府,現在鎮領導、社區(村)兩委主動找群眾,上門收集大家的訴求。”李圍說,這次的整治過程讓南口鎮快速轉變工作思路和方法,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中跳出來,變被動辦理為主動出擊。據統計,經過一年的整治,南口鎮平均訴求解決率為95.31%,群眾滿意率也隨之上升至99.36%,達到“降量提率、排名提升”考核要求,成功摘帽。
龍澤園街道:探索有溫度的基層治理經驗
“沉睡”多年的鍋爐房變身社區活動中心;4條背街小巷經過治理重獲新生;362組電動自行車充電樁(柜)遍布各個社區;15000余延米社區圍欄被翻修一新;24處景觀小品提升工程為轄區注入生機與活力;8000余平方米綠化美化改造讓龍澤園街道煥然一新……
自進入治理類街鄉鎮以來,龍澤園街道在盤活轄區微空間,開展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同時,龍澤園街道還探索著有溫度、有情懷的基層治理優秀經驗,激發全民共治共享的積極性。
龍澤苑社區書記伊然是昌平的“明星書記”,近三年來,龍澤苑所有的12345來電,解決率和滿意率都達到了百分之百。讓“生人社區”變成“熟人社區”是伊然做好社區基層工作的關鍵。
“我們是社區的110,因為我們比警察來得更快;我們是社區的120,因為我們比醫生離得更近;我們是居民的兒女,因為我們比居民的兒女更近更快更方便;我們是居民的主心骨,我們是社區的12345。”這是龍澤苑西社區的服務理念,也是伊然常說的話。把社區當家,更能讓居民感受到社區服務、治理的溫度。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針對現有的基層治理體系不能調動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居民只當裁判員不當運動員現象,龍澤苑街道還積極打造龍澤“家”話居民議事品牌,協商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并以單元微信群的方式織密居民自治網絡,及時了解居民需求,及時回應居民訴求、內部化解矛盾糾紛,引導居民共治共建共商共享。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