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千龍網訊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養老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對此,北京西城廣外街道搭建了“伴侶家人網絡——身邊人網絡——社區網絡——社會網絡”的“四環”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體系。該體系以老年人為圓心,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以需求為導向,實現自下而上精準服務,打造起了老年友好型街道。
張阿姨家住在紅居街社區,老伴在退休后的第18天患上了失語癥。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張阿姨獨自扛起了照顧老伴的重擔。紅居街養老服務驛站工作人員得知這一情況聯系到張阿姨,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張阿姨一步步地學習怎樣照料失語癥老人。張阿姨對記者說:“一開始我是真無從下手,后來在驛站學習,從剪指甲、理發、喂飯這些居家生活到外出散步、溝通這些有助于恢復的訓練,都有人指導,現在老伴兒都能進行簡單的詞語表達了,比剛患病的時候狀態好很多,我也舒心多了。”
據了解,廣外街道依托專業力量提供照護技能培訓、心理壓力輔導、替代服務支持等,為老年人子女、老年人配偶等人員賦能。今年以來已為1690名家庭照護者提供培訓服務。
紅居街社區的呂阿姨與張阿姨的情況相似,除了需要照顧同樣患有失語癥的老伴兒,呂阿姨還要照顧年近九十癱瘓在床的老母親。但記者見到呂阿姨時卻見她精氣神兒十足,看不出絲毫疲倦。“誰家還沒點難事兒啊,前兩年也覺得不適應,這兩年有養老驛站的人幫襯著,鄰里鄰居也都照顧著,現在我們還參加了驛站幫扶項目,不僅多個照應還認識這些老姐妹解解悶兒,每天都過得樂呵呵的。”通過驛站組織的結對幫扶服務,像呂阿姨和張阿姨這種“鄰居朋友”還有很多。“有事開門招呼一聲,比喊誰幫忙都及時,遠親不如近鄰啊!”呂阿姨如是說。
廣外街道通過挖掘老年人身邊鄰里、志愿者、社區黨員等資源,通過就近結對幫扶、鄰里互助等形式為老年人提供觸手可及服務,同時通過“時間銀行”“孝星評選”等激勵措施,保障“網絡穩定”。該體系實施以來,“身邊人網絡”已為300余位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服務。
在保證老年人健康、居家等維度的基礎上,廣外街道還通過社工+社區+社會組織“三社”資源聯動,為老年人開展書畫、攝影等課程,滿足老年人學習需求,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目前,廣外街道多家養老驛站正積極參與“三社”資源聯動。白菜灣養老驛站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為了保證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小到清洗地墊,檢修家電,義剪義診,代買代購,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定期就醫、上下樓做核酸的服務,只要是居家生活用得到的,老人上了年紀做不了的,我們驛站都能提供服務”。此外,為豐富老人精神生活,廣外街道多家驛站都為老年人開設了專門的課堂活動,中秋、重陽、國慶等節日還會組織相關的剪紙、插花等趣味節日會,老年人在活動中不僅學習了相關課程還交到了興趣相投的好朋友,還極大地豐富了精神生活。
除了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的物質、精神生活上下功夫,廣外街道還充分發揮黨建協調委員會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為老服務工作,鼓勵企業承擔自身社會責任,投身養老志愿服務行列,營造孝親敬老氛圍濃厚氛圍。
通過預防養老詐騙宣傳單,廣外派出所民警以案釋法向老人們講解養老詐騙案例;中信銀行通俗易懂地為老年人講授防騙口訣;社區居委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組建居民群發布防范養老詐騙案例,帶動身邊人共同防范養老詐騙......街道還協調社會各方力量打出養老防騙宣傳“組合拳”,保障老年人的財產安全,廣泛引導地區老年人提升預防養老詐騙的分辨能力和防范意識。多方發力,共同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
在廣外街道,志愿者幫助“小老人”,“小老人”幫助“老老人”的志愿敬老養老服務越來越廣泛。 (文/通訊員 宮靜 李碩 圖/劉驁)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