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全市道路范圍內已施劃了2.6萬余處自行車路面停放區,但共享單車、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仍存在停放缺口。
9月14日,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北京正在推廣共享單車電子圍欄技術,車輛入欄率在90%左右,年底前還將完成核心區軌道站點的電子圍欄全覆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規范停放空間供給不足等加劇停放亂象
共享單車停放秩序一直備受關注,一些區域停車資源緊張、停放秩序差的問題客觀存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舒予表示,造成這些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規范停放的空間供給不足。目前,北京全市道路范圍內已施劃了2.6萬余處路面停放區,雖然共享單車的總量在逐漸壓縮,但考慮到逐漸增多的私家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仍存在一定的停放缺口。”
王舒予表示,在市民的意識中,提到非機動車、特別是共享單車的停放,多認為應該停在行道樹、步道、隔離帶等道路空間內,而不是像停放機動車一樣先查找停車場。而實際上,非機動車的停放也應該優先通過公共建筑的配建來解決。而現狀是中心城區、特別是核心區受空間資源限制,公共建筑配建的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標準比較舊,很多公共建筑甚至不對非機動車開放,配建的非機動車停車位利用率低,甚至被挪用、占用和改造,本應該由建筑消化的停放壓力被轉移給了道路,而很多道路為了滿足步行和車輛通行需求,根本不具備施劃停放區的條件。
同時,企業運營調度不力,調度人員不夠,現場處理不夠快;車輛定位精度有待提高,“電子圍欄”響應不夠及時,無法完全通過科技手段實施高效運維;騎行人規范停放意識不足,這些因素也加劇了問題的產生。
88個重點軌道站點已實現電子圍欄監測管理
“車輛規范停放的前提,是停放設施需要配備到位。”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各區正因地制宜擴大非機動車停放空間供給,全市自行車停放區由1.3萬個增加至2.6萬個,按照管理要求將停放區域區分為禁止停放區、入欄管理區和規范停放區。后期,各區政府還將繼續挖潛停放空間資源,持續優化、施劃停放區,滿足市民停放需求。
從2020年起,北京全市陸續啟動共享單車“電子圍欄”建設,推動“入欄管理”。圍繞軌道站點、大型商圈等共享單車停放需求旺盛地區,通過衛星定位、藍牙感知技術,對一定區域內的車輛投放規模和使用情況進行監測。目前全市已經安裝1529套藍牙嗅探設備,覆蓋了1786個停放區。企業通過技術匹配,在31個重點區域的1181個停放區內,針對騎行人歸還車輛的環節實行“入欄結算”管理。
目前,北京正在大力推廣電子圍欄技術,車輛入欄率在90%左右。各運營企業根據騎行需求規律和日常運維經驗,出動運維巡查人員,定期巡查檢查共享單車使用和停放情況。發現停放亂點,及時進行碼放。
據了解,延慶、平谷、密云、門頭溝、大興等區已經試點投放高精度定位車輛,車輛使用效率、車輛停放秩序和市民滿意度明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同時,市民投訴集中、騎行需求較大的88個重點軌道站點已經實現了電子圍欄監測管理。年底前,核心區將完成軌道站點電子圍欄全覆蓋,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區軌道站點電子圍欄覆蓋率50%以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