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社區食堂,一天服務上百位老人。相比于養老驛站,它采用面對全社會開放的市場經營模式,菜品更加豐富,老人就餐占比達6成多。它不屬于養老助餐點卻比養老驛站更吸引老人。
社區食堂的出現能否讓養老餐市場“活”起來?養老助餐模式有哪些有益的探索?
(資料圖片)
在勁松一家社區食堂門口,老人們排隊購買包子。
老人的午飯就在樓下的社區食堂解決。
現場
社區食堂“老顧客”約占6成
中午還沒到11點,不少居民已經在“理想·云廚房”等候,準備購買即將出鍋的菜品。這是一家開在魯谷社區的社區食堂,最早是一處庫房,2021年秋開業,如今已運營近一年。記者看到,等候的人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數。
2.48元一兩,葷素同價,一頓飯十多個菜品供選擇。65歲的耿先生是這里的常客。“下樓走兩分鐘就能到,15塊錢左右能吃飽,經濟實惠,最重要的是方便,不用自己洗鍋碗瓢盆了。”便宜的價格、豐富的菜品,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工作人員介紹,來店里用餐的老年人約占6成左右,還有許多老人選擇打包帶走。
周師傅是這里的配送員。每天,他都會騎電動車為家住京漢旭城家園的陳大爺老兩口送餐。陳大爺年近九旬,孩子不在身邊,社區食堂配餐成為解決老兩口吃飯問題的最優選項。“社區食堂每天都會問我想吃什么,還會根據糖尿病人的需求配餐。”陳大爺告訴記者。
美好鄰里是開在朝陽區勁松二區的一家社區食堂,由破舊自行車棚改造而來。店長孫洪偉告訴記者,這個小區里70歲至85歲的老人占比約7成。飯點時,有獨自來吃飯的老人,也有帶著孫子、孫女來不及做飯的老人。
據了解,像“理想·云廚房”一樣,大多數社區食堂都提供為老年人上門送餐的服務。老人還能通過手機APP、微信群、電話等方式訂餐,享受社區食堂的餐食“訂制”服務。
為解決老人普遍存在的“做飯難”“吃飯難”問題,北京從去年開始大力發展養老助餐點。截至去年底,全市發展養老助餐點1057家,其中大部分養老助餐點都是依托養老驛站建設。社區食堂其實并不屬于養老助餐點,但卻比養老驛站更吸引老人。
探因
老人為什么愿意去社區食堂
社區食堂的優勢究竟在哪兒?
記者采訪發現,首先是菜品豐富。養老驛站雖然點位多,但大多數驛站沒有廚房,而是與第三方合作提供助餐服務。中央廚房把餐食配送到驛站,社區老人來驛站自取,或是由驛站進行配送。在這種模式下,養老驛站大多只能提供盒飯形式的老年餐。無論是兩葷一素還是兩葷兩素,只是解決老年人最基本的需求,種類相對單一。“老人對盒飯有一種天然的抵觸情緒,認為不如現買的熱乎衛生。”勁松二區美好鄰里食堂一位工作人員表示。
社區食堂同樣扎根社區,菜價比較親民,也提供配送餐服務,再加上菜品豐富,愿意來就餐的老人自然更多一些。
其次,社區食堂的服務群體更廣泛,有更多條件分攤制作老年餐的成本。社區食堂不僅僅為老年人服務,也為附近的上班族、社區里不愛做飯的年輕人提供了方便。楊女士是魯谷社區的核酸檢測員,社區食堂對她來說就像“職工食堂”一樣親切,“社區食堂好吃又便宜,比去其他地方方便很多。”
相比之下,依托養老驛站建設的助餐點服務能力十分有限。記者發現,一家養老驛站每天的訂餐量一般只有十幾份到幾十份。由于養老餐是微利,這樣的體量,再加上配送成本,驛站幾乎掙不到什么錢。想單純靠經營老年餐維持驛站生存更是不切實際。
反觀社區食堂,因為客流量大,可以將成本攤薄。在一些可以提供老年餐的社區食堂,其社會餐的利潤甚至能夠覆蓋老年餐的成本。一線養老工作者孫淼認為,社區食堂或許能為養老助餐服務提供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養老驛站可以加強與社區食堂的合作,讓社區食堂幫助養老驛站解決助餐問題。”
試驗
養老助餐點的“泛社區”嘗試
社區食堂能扭轉養老餐的困境嗎?記者調查發現,即便比養老驛站的市場化運營做得好,但大多數社區食堂仍盈利不足。美好鄰里社區食堂店長孫洪偉告訴記者,“勁松二區的社區食堂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去年一年食堂就虧損10萬元左右。”云廚房負責人任萬舉同樣表示,“當前云廚房只能勉強維持不虧損的狀態。”
由于訂單分散,成本高,養老助餐服務常常遇到“瓶頸”。社區食堂的出現,引起許多養老工作者的思考。石景山區魯谷街道民生辦科長張虎認為,要突破養老助餐的“瓶頸”,不能只局限在社區內部,還應該把社區周圍的愛心企業全部納入進來,形成“泛社區”的概念。
去年8月,東城區朝陽門街道養老聯合體就探索了類似的“泛社區聯盟”。聯合體發動社區附近的知青餐廳、京味居等十余家平價餐廳形成聯盟,讓聯盟內餐廳在正常運營的同時做一部分老年餐,給老人一定的價格優惠,并為有需要的老人進行配送。
然而,這一計劃還沒有實施便宣告擱淺。養老聯合體負責人李紅霞介紹,他們前期溝通了很多商家,策劃也出了好幾版,但由于老人用餐體量小、無法規模化訂購,商家經過評估后還是決定放棄。
可見,沒有強激勵機制,單純靠市場化運營,難以解決老人吃飯難題;而單純靠政府主導,又會讓養老餐失去活力,降低養老餐的服務質量。
建議
開展分級分類助餐服務
對于社區食堂的未來發展,李紅霞認為需要開展分級分類服務。比如,哪些人是活力老人?哪些人是半失能老人?哪些是完全失能老人?需要先摸底,再給予類型化的服務,這樣能夠集中力量為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優先服務。對于活力老人而言,為他們提供社區食堂這樣更多的就餐選擇即可,而對于失能老人要主動出擊,完善末端的送餐體系。
另外,要巧借社會力量共同解決養老配餐成本高的問題。養老工作者孫淼建議,可以聯動社區志愿者、樓長,或是樓里的活力老人,請他們在取餐時幫忙帶上幾份。“憑之前的實踐經驗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有些老人配合度很高,遛個彎兒就幫忙把飯送到了。”
今年3月,北京市出臺《關于提升北京市養老助餐服務管理水平的實施意見》,著眼構建“一刻鐘養老服務圈”,重點強化壓實各區和街鄉鎮屬地責任,特別是街道鄉鎮的主體責任和屬地監管責任。意見明確,街道鄉鎮政府在落實養老助餐服務工作中,要統籌規劃設置養老助餐點,由屬地街鄉鎮牽頭,綜合考慮地區老年人口規模及分布狀況、用餐服務需求、服務半徑、養老服務機構分布等因素,統籌謀劃養老助餐點規劃布局,提升養老助餐服務的便利性。
意見還提出,要運用市場化手段開展社會化運營,撬動市場解決老年人用餐問題。為保證養老助餐點的可持續運營,意見還對運營補貼進行積極探索,明確對所有類型的助餐點都給予補貼。“養老助餐服務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因此需要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力量積極加入。”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經過了一次并不成功的嘗試,李紅霞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老人雖然消費能力弱,但未來一定是消費的主體,體量會越來越大,相關社會企業應該提高對老年消費者的重視,眼光放長,抓住了老年市場也就抓住了未來的方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