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首都師范大學將對曹妃甸新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進行托管;北京支持雄安建設的“三校”項目全部交付;天津師范大學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京畿大地上,教育協同多點開花,不斷釋放的資源紅利正反哺區域長遠發展。
民生之本,教育為先。教育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一環,也是最能提升群眾獲得感的領域之一。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的過程中,能不能有效實現“人隨產業走”,健全的教育配套至關重要。能否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實現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協調發展,把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教育水平提上來,不僅是當地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大事,更關乎協同發展的推進質量。
北京作為教育資源集中的優勢地區,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一核”,發揮輻射帶動效應是職責所在,也是現實所需。八年多來,從加速推進一系列“交鑰匙”工程落地生根,到實施“河北千名中小學校長與骨干教師赴京研修”項目;從職業教育“政、行(行業)、企、校、研”信息互通、按需定制,到慕課、視頻直播、VR、AR等數字技術“共享”線下教學場景……教育協同,掛的不只是北京名校的牌子,更變“輸血”為“造血”,主動移植先進教育理念、考評標準與管理方式,形成“1+1+1>3”的效果。以曹妃甸職教城為例,由北京調配的師資力量與疏解的教學設施,與天津多年探索出的職業教育新模式以及河北的人口、企業優勢結合后,重構了唐山職業教育體系,訂單式培養的專業已達80%以上。
對口幫扶、協同共建,是優質資源的破圈共享,更有體制機制的持續創新。比如,優化高等教育協同育人體系,在京津冀高校聯盟平臺上開展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學科共建;比如,提升高等教育師資共享水平,實施高校教師、管理人員異地掛職交流計劃,建立高校教師訪學機制;再比如,設立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建立三省市高等學校招生計劃聯合會商制度和職業教育重要事項會商機制……如果說,京津冀的教育協同發展是一塊“試驗田”,那么深耕于此的機制創新就是“金果實”,必將助力三地進一步打破“一畝三分地”,實現更高質量的協同發展。
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社會民生的最大工程、公共服務的基本內容,也是協同發展的戰略基石。期待三地繼續協同發力,讓更多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助力一個欣欣向榮的京津冀都市圈快步到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