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回龍觀、天通苑等北部組團大規模開發建設,地鐵13號線啟動建設,支撐城市向北拓展;23年后,13號線改造提升,沿線的回龍觀東站、新龍澤站將變身微中心,集中布局商業產業及公共服務設施。
這折射出北京軌道交通從“軌道跟著城市走”向“城市跟著軌道走”的深刻轉變。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新一輪軌道交通規劃和建設中,將注重通過軌道交通建設引導和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推進軌道與城市功能的“站城融合”,實現軌道引領城市發展,努力建設“軌道上的北京城”。
地鐵站不再只是地鐵站
【資料圖】
今年年底,昌平線南延一期有望全線開通運營。其中,學清路站將成為一座“微中心”。
什么是“微中心”?“形象地說,軌道微中心不單是交通功能,地鐵站不再只是地鐵站,而是聚集商業、產業等更多城市功能,成為周邊市民都愿意去的活力中心,實現‘站城融合’。”負責昌平線南延一體化設計的AA國際·都市建筑設計總經理楊景濤說。
從2019年介入學清路站“微中心”的設計后,一體化設計團隊與周邊地塊、建筑的開發或運營單位溝通不下百次,幾乎每周都有一次溝通會,為的就是讓這座車站能真正與周邊建筑融為一體。
學清路站的北側緊鄰一處學院路科技園的產業用地,二者把握建設節奏,實現了同步的“一體化設計”。楊景濤介紹,車站主體及向北延伸出的地鐵配套服務空間,將地鐵站與微中心區域內的4個地塊直接相連,讓軌道交通與微中心開發區域內教育科研、商業服務、公共綠地、居住等用地功能實現直接連通;共用的地下城市通廊上不僅有開放的店鋪,還有開敞的下沉廣場,如同城市庭院,提高地下空間的舒適度和品質。
目光再投向北京城東部。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建設的22號線(平谷線)將進一步引導本市東部城市空間結構調整,更好地實現站點一體化開發集聚城市功能。
根據規劃,22號線上,平谷站、馬昌營站、馬坊站、永順站、東大橋站已初步確定為軌道微中心。其中,東大橋站將成為四線換乘的地鐵站,地面將結合周邊綠化條件,將車站出入口融入“綠色”,打造一體化景觀;其余四個車站按照“站城融合”的發展理念,逐站研究出入口設置、交通接駁需求,梳理便民服務設施布局,推進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融合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地鐵站也可以填補周邊區域便民短板。在22號線的運河商務區站、平谷站將分別集中設置約500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設施空間。此外,線路河北段及平谷段將考慮在5個站點設置P+R停車場,提升交通接駁服務水平。
出入口增加激發城市空間活力
與以往的地鐵站相比,北京正在規劃建設的新一輪地鐵線路中,明顯增加了車站出入口的數量。“出入口數量的增加,意味著地鐵站直達的地方更多、覆蓋范圍更廣,不僅方便市民出行,還能集聚更多的城市功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在11號線北辛安站和新首鋼站的“兩站一區間”,一共有20余個出入口,通過地下空間慢行體系可以直接通達到周邊近20個地塊內,從而最大化地激發城市空間活力。
去年年底,11號線西段開通運營,為北京冬奧會提供保障。其實,這條線路的作用不止于此,未來還將牽引新首鋼地區的蛻變。“‘兩站一區間’充分利用周邊地塊具備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的先天優勢,以新首鋼北區城市設計為基礎,將北辛安站及新首鋼站地下空間聯系在一起,將地鐵對周邊地塊的帶動影響最大化。”負責這項設計的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吳晨工作室設計師段昌莉介紹。
根據規劃方案,間距大約800米的兩座車站,實現規劃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市政一體化、功能一體化及景觀一體化。與以往地鐵站之間只設置隧道不同,這兩站之間的隧道上方還有一條“地下商街”,商街兩頭分別與地鐵站的站廳層銜接,商街也通過地下通道與周邊各地塊的建筑相連。
據了解,昌平線南延一期也結合車站周邊條件,增加了更多的出入口。例如上清橋站考慮乘客出站后需要穿越京藏高速或清河鎮路(規劃),因此該站出入口增加到了7個,無障礙垂梯也達到了3個;學院橋站位于橋區內,地面步行穿越橋區距離較遠且與機動車流線交叉,為此,出入口數量增加到6個,使地鐵通道兼具城市地下過街功能,減小立交橋對步行系統的阻隔。
“四網融合”讓交通更便捷
22號線途經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一座超級樞紐正在拔地而起。副中心站樞紐工程的地下建筑規模約128萬平方米,地上規劃建筑規模約139萬平方米。
這座車站將實現“四網融合”:除了已經建設好的6號線、正在建設的地鐵平谷線、即將建設的M101線等地鐵線外,還有京唐城際鐵路等鐵路線路。
北京最大的綜合客運樞紐站豐臺站也將打造成“四網融合”樣板,形成高速鐵路、普速鐵路、區域快線、地鐵普線以及地鐵快線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方式,匯聚京廣客專等高速鐵路、豐沙鐵路等普速鐵路、市郊京原線等區域快線、10號線等地鐵普線以及地鐵快線R6線。
“北京正在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實現軌道交通全網資源共享,高質量、網絡化運營。”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解釋,在“四網融合”的過程中,乘客的便利度也將大幅提升,通過軌道交通同臺換乘、垂直換乘,進一步提升接駁換乘的便捷性和舒適性。
據悉,本市也正在加快編制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實施市域(郊)鐵路建設行動計劃,下一步將積極推進11號線二期、19號線二期、城市副中心線整體提升、東北環線整體提升等項目建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