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初,從不失約的北京雨燕陸續飛回北京。7月中旬開始,它們和新生的雨燕幼鳥一同離開北京,飛往越冬地。整個夏天,它們和北京市民相伴,帶給大家無限驚喜。
(相關資料圖)
未來,公眾該如何關注和參與北京雨燕保護?還可以在哪些方面對北京雨燕開展研究?對此,新京報記者專訪北京師范大學鳥類學專家、中國觀鳥會專業顧問趙欣如。
他建議,未來應該考慮開展北京雨燕專項研究,從生態學角度了解它們的種群數量、年齡結構、繁殖特點、食性等內容,為下一步保護提供依據。
數量一度下降和食物減少有關系
新京報:調查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期,北京雨燕種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你認為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趙欣如:上世紀90年代末,北京師范大學張正旺教授曾經帶著研究生進行了雨燕生態的研究,他們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雨燕在北京僅存約3000只。
我認為,當時北京雨燕種群數量確實有下降的趨勢。但這些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北京五環以內的北京雨燕數量又有了增加的趨勢。
曾經減少的原因,我認為首先源自大環境的改變。上世紀80年代前后,北京城市的迅速發展使自然環境發生了改變,城市內很多自然的河流、水溝消失,水體和濕地迅速減少,保留下來的河床和人工水系設施進行了硬化處理,改變了城市水環境的生態。
水中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形成的立體植被層,孕育了大量昆蟲和在水中發育的昆蟲幼體,比如蜉蝣、搖蚊、蜻蜓等。雨燕是依靠空中飛行捕捉昆蟲為生的,能飛到一定高度的昆蟲是雨燕食物的基本來源。隨著水體的迅速減少以及水體生態的改變,依賴水體發育的昆蟲個體大量減少。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同時,為了讓市民欣賞到更漂亮、更多樣的植物,我們在綠化時曾經引入了國外或南方的非本土樹種、草種,高度人工化的園林配置容易造成某些昆蟲的暴發。為了保護古樹和園林植被,一些公園和綠地不得已采取了打藥的措施,這也使北京上空的昆蟲種類和數量大量減少。
所以我認為,北京雨燕一度數量減少,跟食物大量減少有直接關系。
新京報:你提到,近十年來,北京雨燕數量有恢復的趨勢。在北京雨燕生境保護上,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趙欣如:我認為保護北京雨燕,不是只去保護單一的物種,而是應該圍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開展工作。我小時候生活在西城區白塔寺附近,夏天在院子里可以看到蝴蝶、蜻蜓、知了、螳螂、蟋蟀等有趣的昆蟲,還見過許多鳥類、黃鼠狼、刺猬和蛇。圍繞北京雨燕能夠出現的區域,應該關心周圍各個動物類群和植物的情況。
要增加本杰士堆的數量,在園林綠化中多使用“土著”樹種、灌木和草種,在一定的空間里使喬灌草植被層實現本土化。同時減少農藥的使用,更多采用生物防治等綜合防治的方法。
另外,要繼續加大濕地的生態恢復力度,減少人工化濕地的硬面,保留土質岸及灘涂,在確保汛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避免頻繁清理河道,以免造成濕地植被層以及水生生物群落的破壞。
這些舉措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也會相應地使北京雨燕有更多的食物。
科學研究未來應用更多技術手段了解雨燕遷徙規律
新京報:近年來,針對雨燕數量和遷徙規律的調查研究逐步取得了進展。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應該包括哪些?
趙欣如:要加強對北京雨燕的保護,必須研究先行。如果對一個物種沒有研究,就談不上保護。
我們首先應該關注北京雨燕的數量和分布。上世紀90年代末,張正旺教授開展的雨燕生態研究,給出了3000只的數量。最近十多年來,中國觀鳥會的志愿者每年都對北京五環內,尤其是四環內的雨燕數量進行統計,此項調查持續了16年,我們看出雨燕數量確實有上升的趨勢。近年來,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也招募志愿者開展北京雨燕的調查,并發布相關報告。根據最新的調查,北京雨燕的數量大概達到1萬只。
針對北京雨燕數量和分布的調查應該持續且更規范地做下去,調查區域要界定得更明確,這樣今后10年、50年,就可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北京雨燕年際的動態變化。
我認為,還應該加強北京雨燕的專項研究。目前,瀕危物種的研究項目更容易獲批。北京雨燕雖是常見物種,但它是北京地區乃至更大區域的代表性物種。北京雨燕的形態和行為是比較特別的,它的生存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地區的生態,我們應對它予以更多關注。
新京報:對北京雨燕的專項研究可以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趙欣如:比如北京雨燕的遷徙、繁殖、食性、遺傳、進化、寄生蟲、病原體等,以及對變化中的城鄉環境的適應能力,都值得研究。
從生態學來說,對物種的研究是有明確維度的。比如要研究這一物種在一個地區的種群數量、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結構、性比、遷入、遷出等。對于北京雨燕,這些方面的研究還面臨空白。目前我們只知道,北京雨燕產卵的話,一窩產兩三枚,但那不是出生率,只是產卵率。
同時,我們不能明確雨燕種群年齡結構的話,就不知道它是繁盛的種群、有希望的種群還是衰減的種群。如果進行大量的環志、追蹤研究和回收,并持續十年以上的話,就可以從標記的個體上對其年齡組成做一個粗略的判斷。我們在頤和園帶著志愿者已做了多年環志及回收,這樣的數據達到一定量,并持續很長時間,就可以對該地繁殖雨燕種群的年齡組成了解清楚。
北京雨燕雌雄同形同色,從外形上無法區分,所以我們在給雨燕環志、佩戴定位器時,會采集血樣和少量羽毛,通過DNA技術來鑒定性別。北京雨燕是遷徙的候鳥,它是否可能攜帶病原,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說,這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
目前,我們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了北京雨燕遷徙上的動態,包括遷徙路線、遷徙節奏和遷徙策略等。今后,除了光敏定位器,科研人員也希望突破設備重量的限制,用新的技術手段了解雨燕的遷徙規律。比如使用GPS或北斗定位器等了解雨燕的精準位置,通過振子定位器了解雨燕在非繁殖期是否日夜不斷飛翔。
公眾參與要學習北京雨燕知識了解保護方法
新京報:日前,中外研究團隊首次精確揭示北京雨燕遷徙規律,其中志愿者發揮了什么作用?多年來,你帶領志愿者參與雨燕環志工作,最初為何想開展這項活動?你如何看待公民科學的力量?
趙欣如:北京雨燕論文能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觀鳥會環志志愿者功不可沒。此項研究的開展,一次必須要在短時間內成功安全捕捉100只量級的北京雨燕,從中選出腳上戴有環志環的被回收雨燕個體,給它們進行一系列測量記錄后,佩戴光敏定位器。然后對佩戴定位器的每只雨燕進行樣品采集、影像記錄、補水、觀察體質狀況、安全放飛。它們是往年志愿者們在廓如亭歷年開展環志做好的標記個體。多年的前期鋪墊為我們開展定位器追蹤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布網、捕捉、摘取雨燕、測量記錄、識別環志信息、佩戴光敏定位器等一系列環節,大都是現場的幾十位環志志愿者上手操作。志愿者在確保雨燕安全的前提下,保質、保量、保速度,體現出了環志的專業技術素質。2015-2019年,每年同期,不僅要繼續為一些雨燕佩戴新的定位器,還要回收往年佩戴定位器的雨燕下載數據。
我從1984年開始學習做鳥類環志研究,深知此工作的難度,更懂得開展候鳥環志及追蹤研究的科學意義和保護價值,所以2000年之前,就堅持培訓環志志愿者,他們能勝任雨燕的環志研究項目可說是水到渠成。
在我國,公民科學的開展僅僅是開始,但非常重要。因為科學研究、物種保護不僅是專業人員的事,更需要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參與和支持。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公民參與。在專業人員或專業機構的策劃、設計下,確定研究項目,志愿者參與其中開展觀測和實驗,采集基礎數據。最后由專業人員進行數據分析、理論探討、凝練成果,完成論文或報告正式發表,給學科及社會一個負責任的交代,以此促進專業領域的研究及保護事業的發展,同時提升參與項目公民的科學素養。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積極動力。
新京報:北京雨燕是深受大家喜愛的鳥類,每年有大量幼鳥在北京出生。在保護北京雨燕上,公眾可以做些什么?
趙欣如:公眾不僅應學習北京雨燕的知識,還應該了解保護北京雨燕的方法。
目前,每年有少量北京雨燕因撞擊玻璃幕墻掉落,另外,巢區周圍也有初飛幼鳥從巢里掉落的情況。如果是其他種類的幼鳥,可以放在樹杈上,由成鳥照顧。
但雨燕比較特殊,它們是在飛翔中完成捕食、在洞穴中完成育雛的鳥類,所以對北京雨燕的人工救助要講究一些特別方法。此前,有位中學老師在校園的花壇中發現了一只雨燕,它在植物上被卡住動不了,招來很多螞蟻。老師給我打電話時,雨燕已經很虛弱了,無法睜開眼睛,也不能飛。
我告訴他,將雨燕放在一只透氣的紙箱中帶到室內,使它處在黑暗的環境中,喂它水和面包蟲??梢园衙姘x打濕攪碎,用鑷子或手往雨燕的嘴里放,要注意不能往下塞,避免塞進呼吸道。中學老師按這個方法照顧雨燕,20多天后,雨燕恢復了健康,被成功放飛。
救助北京雨燕雛鳥和幼鳥也有一些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最好戴上面罩,避免讓它們看到人,因為它們看到人后會親人并產生依賴。而且,此時光喂面包蟲不夠,最好捕捉更小的昆蟲,比如蚜蟲、果蠅、葉蟬、蒼蠅,后期可以慢慢用一些蛾、蜂、蜻蜓、小甲蟲來喂。
在自然情況下,北京雨燕雛鳥大約要在巢中成長30天左右,所以照料掉落的雨燕雛鳥也需要二三十天。如果市民撿到北京雨燕雛鳥,建議先將它放到一個黑暗透氣的盒子中,用手蘸一點兒水喂給它喝,不要過多去擺弄它。應該及時聯系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他們每年會接收一些市民撿拾的雨燕雛鳥或幼鳥,有大量的救助案例,具備豐富的救助經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