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經市政府批準實施,364個地名正式入圍。
(資料圖)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表示,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迅速發展,城市建成區日益擴大,地名命名工作面臨諸多問題,如新建道路無正式地名或隨意命名,居住區命名極其混亂,不僅不易形成地名的有序組合,同時也缺乏地域特色,部分有價值的歷史地名未能保留下來。因此,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亟待整理和規范,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本次《規劃》中,“正式入編”的364個地名都有哪些特點?命名由來為何?未來又將如何保護?
保護歷史文化,利用老地名、歷史地名超五成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的《規劃》說明書顯示,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地名是體現北京城市副中心歷史文化的窗口,應盡量保護。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很多新路的出現以及舊路的改造,新創意命名和保留老地名之間出現爭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名規劃,應盡量平衡兩者關系,在保證保護歷史文化、尊重當地習慣的基礎上,創意命名,新名也應體現城市副中心和通州文化特色。
本次地名規劃中,分為老地名(歷史地名)、派生地名、創新地名三種類型,共規劃地名數量364個。
其中包括片區地名12個;道路地名217個,包括城市干道名稱33個,街區道路名稱184個;橋梁、隧道名稱110個,包括跨河橋梁名稱108個,隧道名稱2個;公園綠地地名21個;居住區地名4個。另有部分街區道路和留白區道路暫未命名,以便給未來的發展留下余地。
按照地名規劃類型來看,其中利用老地名(含歷史地名)185個,占比51%;派生地名121個,占比33%;創新地名58個,占比16%。
在12個片區地名中,包括宋莊、潞邑、臨河里、張家灣、梨園、通運、富河、召里8個老地名,以及行政辦公區、文旅區、城市綠心、通州老城4個派生地名。
十二片區名稱圖。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供圖
道路地名中包括楊坨東街、楊坨中路、上園北街、演武廳巷、茶棚街等106個老地名,通運路、紫運北街、紫運東路等66個派生地名,以及紅荷路、清漣街、蓮香東路等45個創新地名。
橋梁地名中包括富河橋、浮橋隧道、鹽灘隧道、石壩橋、千荷橋等58個老地名,源盛北橋、源盛橋、榆景橋等44個派生地名,以及落虹橋、倚虹橋、星光橋等8個創新地名。
公園綠地地名中包括永順公園、富河公園、潞苑體育公園等13個老地名,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等5個派生地名,以及碧水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等3個創新地名。
居住地名中包括清韻北里、清韻南里2個派生地名,以及朗芳園、含章園2個創新地名。
不同類型的地名是怎么設計出來的?
那么,這些“正式入編”的地名是怎么設計出來的呢?
根據《規劃》說明書,針對片區地名,劃分片區是為了提高區域的可識別性,體現城市不同片區的文化特征,便于對區域內道路命名。各片區的名稱一般選取各組團內地名評估級別最高,而且使用量最大,文化積淀最深的地名。
依據副中心規劃的十二個組團,結合通州地名分布特點,《規劃》把城市副中心規劃范圍分為十二個地名片區。它們分別是:通運、臨河里、梨園、通州老城、富河、潞邑、宋莊、召里、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張家灣、文旅區。
同時,地名片區命名主要依據所在地域影響力較大的主要地名而確定,盡量符合廣大市民認知習慣,便于識別和使用。
一方面,按照行政區名稱命名,如宋莊、潞邑、臨河里、張家灣、梨園、通運,其中宋莊、張家灣、梨園為建制鎮,潞邑、臨河里、通運為街道辦事處。
另一方面,按照規劃功能命名,如行政辦公區、文旅區、城市綠心、通州老城。還會依據片區內部主要居住區或自然地理實體命名,如富河、召里;溫榆河下游自古以來又稱富河,區域內有富河園等居住小區;召里為劃分片區內歷史最悠久的村落,知名度很高。
此外,在城市建成區道路名稱在設計和布局上,主要根據已有的街區名稱和道路名稱擴展為序列化名稱,同時注意歷史地名的保護和利用,照顧到當地的景觀和區位特點。新規劃建設區以行政區劃名稱和體現當地文化特色、規劃功能的詞匯為主體,設計骨干道路,突出區域特征。
針對道路命名,東西向為街,南北向為路是通州地區地名規劃多年的特點,基本做到道路名稱中體現道路走向,這個傳統在此次規劃中得到保持。
同時,還充分利用存量地名,可以減少地名體系的變動,方便市民使用,便于使用地名的各項工作的順利延續,避免因地名大變動而造成的混亂。
在道路的新名設計中,以體現通州文化以及區域特點為目標。并按序列化成組命名的道路,在長度上應該近似,在空間布局上應該相對平行或對稱。成組命名的道路盡量做到特點相近,這樣也可以增強其可識別性。
針對橋梁地名,此次橋梁規劃本著尊重歷史文化和當地現有名稱,橋梁命名的主體是跨河橋梁,同時也包含部分高速路、六環路、鐵路橋梁等。橋梁命名盡可能體現通州文化景觀特點,結合附近現狀地名,如小區名、村落名、道路名等進行命名,歷史文化悠久的名稱優先考慮。其中,如有體現通州漕運文化的名稱,盡量保留使用,例如通惠橋等。命新名時,也優先考慮體現通州漕運文化的詞匯。
針對公園綠地地名,綠地規劃依據所在片區以及區位,尊重所在地域文化特征和當地現有名稱,以知名度高的主要地名作為命名方案,盡量結合所在政區、重要功能區、主要自然地理實體和重要文化元素。命名上突出簡潔、明白,指位清晰等特點,便于群眾使用。
針對居住區地名,居住區主要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配套安置房為主,命名上體現典雅、好記等特點。
重要文化意義的群體地名或將打包申請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規劃》說明書中,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強調,地名不僅反映地區歷史文化,更具有明確的指位作用,所以在命名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名稱是否好找好記。名稱不能拗口難懂,指位應非常明確。
《規劃》名稱主要以存量地名派生命名為主,以更好地傳承區域文脈,體現區域歷史文化特點。同時兼顧通州新城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地名的發展,以創意命名為輔。在不同的地名片區中保持各有特色的地名文化內涵,以序列化命名形式做到整體的統一。
一方面,保持地名相對穩定,尊重正在使用的名稱,避免地名的頻繁改動。同時,對現有歷史地名予以保留。歷史地名經過時間的考驗,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文化特點,在建成區進行地名調整時,應盡量保留歷史地名,減少新起地名的數量。
另一方面,則是恢復一些極為重要的歷史地名。同時規范地名體系,使地名更加便于識別和使用。
這些地名未來能隨意變動嗎?當然不能。
根據《規劃》,其一經批準,即適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道路、橋梁、公園綠地、居住區等地名的命名,所有相關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皆應照此辦理。
《規劃》有效期至2035年,有效期內新建道路、橋梁、公園綠地、居住區等地名依本規劃命名,變更時需另行申報。
《規劃》說明書中顯示,地名管理單位在規劃完成之后,仍應投入到歷史地名保護的任務中來。近期應進一步進行深入的普查工作,確立標準化的歷史地名、老地名和有重要意義的現狀地名的地名錄。盡量對正在使用的歷史地名進行保留或派生使用,保持地名穩定性,傳承地域文脈。
遠期應考慮建立地名研究學會,研究通州地名文化,并對通州地名管理、規劃等方面提供研究方案或建議,繼續深入研究歷史地名和老地名,對重要文化意義的群體地名進行打包申請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