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溫榆河公園一片空曠草地上,飛來了兩只世界瀕危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大鴇被視作衡量生態環境優劣的指示物種,此前溫榆河流域已有大約10年不見其蹤跡。今年再度出現,很大程度上表明,公園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采取的“放野”舉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細長的脖頸、棕褐色帶花紋的羽毛,遠遠看去,大鴇好像一只縮小版的鴕鳥。溫榆河生態監測與評價專家吳嵐告訴記者,大鴇多見于廣闊的草原地區,十分擅長奔跑,有時速度甚至比駿馬還快。它們以野草、甲蟲、蝗蟲、毛蟲等為食,因此也被稱為“大草原的保護神”。
溫榆河生態監測與評價團隊的外籍鳥類專家唐瑞介紹,大鴇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飛行鳥類之一,雖然飛行高度不高,但飛行能力很強,可遠距離遷徙。他判斷,此次出現在溫榆河公園的這兩只大鴇,很可能是準備遠赴俄羅斯等地的“過路客”,發現此處食物充足、環境適宜,所以停下來歇歇腳,補充給養。
另一位溫榆河生態監測與評價專家王玉玉表示,在此之前,溫榆河流域大概經歷了10年關于大鴇記錄的空窗期。單一人工“造景”、無序造林、過度開墾、人跡頻繁擾動、污染等都是影響鳥類棲息的重要原因。今年大鴇再次出現,很大程度上表明,公園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采取的“放野”舉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王玉玉表示,在下一步針對該地段的管護中,應盡量保留生境原貌,不要過度進行雜草清理、草坪鋪設、樹木栽種等人工處置,以此為鳥類保留覓食、藏身、筑巢的區域。還可以采取“撂荒”等措施,在周邊適度修建少量觀鳥平臺、周邊亭、步道等基礎設施,方便市民休閑游覽,與鳥兒們和諧地“比鄰而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