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構建能源供給和消納的新體系,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近日,在談及今年“雙碳”工作推進情況時,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特別提到,正在沙漠、戈壁、荒漠上規劃建設4.5億千瓦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上,一句“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就讓人們更直觀地體會到了新能源的無限潛力。由于風能等固有的隨機性、波動性等特征,大規模新能源并網一直是世界性難題。加之當地用電需求小、電網結構薄弱,過去張北地區的風能等利用率并不高。而在綠色發展、綠色辦奧推動下,各方協同攻關,賦予了“張北柔直工程”12項世界領先技術,有效解決了張北地區綠色電力“并不上”“送不出”“難消納”三大難題。據測算,到冬殘奧會結束時,各場館將共消耗綠電約4億度,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奧運周期后,來自張北的綠色電能將直接并入北京電網,每年可向北京地區輸送約141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無疑是京津冀地區減少碳排放的一個重要推動力。
綠色奧運的“追風”故事,也展現了京津冀實現“雙碳”目標的獨特優勢。一是資源優勢。河北省及周邊地區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尤其是張家口壩上地區,低山丘陵、高原臺地、波狀平原,地形條件好,具備建設世界級大型風電場和太陽能發電場的良好條件。二是產業優勢。輸配電設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在京津冀已有一定發展基礎。北京是科技創新資源的高地,能為各大工程提供強力科技支撐。最后是協同優勢。京津冀一體化已走過8年,三地在許多方面都建立了統籌聯動機制,為跨地區項目、工程的順暢推進,提供著良好的制度保障。資源打底、產業加持、技術助力、協同賦能,京津冀理應在實現“雙碳”目標上走在前列、做好示范。
“雙碳”行動是大戰略,但其帶來的改變就在我們身邊。近些年,三地攜手發力,調結構、促轉型,降低碳排放的同時,也助力著一系列生態問題的解決,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已成常態。此外,新能源的發展也能推動三地形成優勢互補共享共贏的格局。就拿“張北柔直工程”來說,除了拉動當地風、光發電投資,也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為當地鄉村振興帶來陽光力量。
從“壩上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到“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追風”的故事彰顯了生態的力量、協同的力量。期待三地繼續攜手同行,讓“雙碳”的戰略紅利、政策紅利,不斷惠及社會、惠及民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