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市氣象局消息,受高空槽和冷空氣影響,3月17日至18日北京有明顯雨雪天氣過程,伴隨著雨雪,今明兩天氣溫大幅下降。
大部分地區累計降雪量3-5毫米
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雷蕾表示,此次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主要分為兩個階段:16日后半夜山區開始有雨夾雪或小雪,城區降雪出現在17日中午至傍晚。大部分地區降雪量1毫米左右,北部地區2毫米至4毫米;短暫的間歇之后,18日早晨至前半夜仍有全市性降雪。大部分地區降雪量2毫米至4毫米;西部、北部地區4毫米至8毫米。
雷蕾介紹,此次降雪過程大部分地區累計降雪量3毫米至5毫米。
伴隨著雨雪,3月17日至18日氣溫大幅下降,預計白天最高氣溫跌至3℃至2℃,夜間最低氣溫跌至-1℃至-2℃。19日起氣溫回升。
平均氣溫偏高難有較厚積雪
單看預報讓人覺得這場雪來勢洶洶。據中央氣象臺消息,預計16日夜間至18日,京津冀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北京北部等地有大雪。既然北京部分地區的降雪已達到大雪量級,那會不會出現像寒冬時一樣厚厚的積雪?
氣象專家張明英表示,預報中此次過程的降水量算是比較大的,“這幾毫米的降水量,如果是描述寒冬時節的降雪,肯定算得上是大雪了,積雪量也會很大。但現在氣溫比較高,即使下雪一般也是雨夾雪的狀態,或者以雨為主。路面上很難形成積雪,所以不會出現地面上有厚厚一層積雪的情況。”張明英表示,現在平均溫度高,地表溫度也較高,雪落下來很快就化了,有積雪,但也難有較厚的積雪。
張明英認為這次天氣過程是以雨夾雪的性質為主,降水量中的“降水”,包含的不全是雪,更大程度上是雨水。
前期暖、后期冷,但在專家看來,此輪降溫過程還達不到“倒春寒”標準。什么是“倒春寒”?此輪降溫過程將帶來哪些影響?中央氣象臺首席氣象專家毛留喜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
釋疑1
此輪降溫為何不算“倒春寒”?
毛留喜表示,“倒春寒”在氣象上有明確標準,根據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氣象指標》《GB/T 34816—2017》,“倒春寒”主要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現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氣溫明顯低于正常年份的現象。倒春寒的“倒”字,就體現在前暖后冷上。一般北方多發生在4月至5月,南方多發生在3月至5月。
“這次降溫過程還達不到‘倒春寒’標準,并且對農業影響不大。”毛留喜介紹,目前,北方剛進入春季,冬小麥處于越冬、返青或起身期,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果樹尚未開花,降溫對北方冬小麥和果樹影響不大。近期的天氣過程,不會使北方發生“倒春寒”災害,降水反而會促進麥田增墑,對小麥返青起身有利,安徽北部等地前期旱情也有望緩解,利于冬小麥拔節生長。
同時,南方也形不成“倒春寒”災害,南方水稻育秧剛開始不久,這次天氣過程降溫幅度不大、時間不長,不會造成大面積早稻爛種爛秧。
釋疑2
“倒春寒”會帶來哪些影響?
“倒春寒”可謂是春季的常客,其影響范圍遍及我國南北方。
毛留喜介紹,在農業上,北方“倒春寒”主要影響冬小麥和果樹。前春溫度偏高,冬小麥進入拔節、孕穗、甚至開花期,果樹進入開花或幼果期,抗寒能力急劇下降,后春冷空氣侵襲,氣溫明顯下降,形成“倒春寒”甚至遭遇霜凍危害,會對冬小麥和林果(如桃、杏、核桃、葡萄等)產生很大影響,嚴重時導致大幅度減產、林果甚至會絕收。
對公眾來說,“前期暖、后期冷”,氣溫跌宕起伏,也容易引起感冒著涼。氣象專家提醒,南方地區的較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即將“上線”,公眾需關注當地氣象臺發布的預報預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并隨身攜帶雨具。同時,中東部地區氣溫下降明顯,公眾需及時增添衣物,做好保暖措施,謹防感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