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來,近2.4萬件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不予辦理,高精尖產業新設市場主體占比卻上升超20%。一減一增顯露出“瘦身健體”后北京產業結構的變化。
新起點上,北京迎來第四版新增產業禁限目錄。近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印發了《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22年版)》。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修訂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把好產業準入關,針對執行中發現的相關問題進行修訂,圍繞生態環保、城市運行保障、高精尖項目落地等領域進行優化完善,在發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上更加精準。
強化對高精尖制造業支持
2014年7月,第一版北京新增產業禁限目錄正式發布,2015年、2018年先后進行了兩次修訂,本輪為第三次修訂完善。8年間,禁限目錄成為北京產業發展的“把關人”。數據顯示,目錄實施以來,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近2.4萬件。
“新版本目錄在堅定不移疏解退出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等非首都功能的同時,鞏固成效,保持定力,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把好產業準入關。”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本市也將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精細化管理。
新版目錄錨定“雙碳”目標,引導新增產業和功能發展更加綠色低碳、生態環保。全市層面由原禁止新增燃煤火力發電、燃氣熱電聯產調整為禁止新增火力發電、熱電聯產,但保障城市應急備用、調峰和基本運行除外。
目錄也與北京一批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系列政策文件一道打出“組合拳”,著力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共同形成北京市指導產業發展的基本制度框架。
禁限與引導的雙重作用下,北京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產業新設市場主體持續增加,占比已經從2013年的40%上升至2021年的62%;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占比由2013年的21.6%上升至2021年的27%,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增添了新動力。
突出分區域差異化管理
幾年來,新設市場主體逐步在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聚集,各區產業投資與功能定位更趨匹配,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
“根據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城市空間結構,以及核心區控規、城市副中心控規和分區規劃等相關要求,本次修訂進一步強化分區域差異化管理。”相關負責人說,在原“1+4”管理措施(“1”指適用于全市范圍的基礎措施,“4”分別適用于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其他平原地區、生態涵養區)基礎上,提出“1+5”管理措施(“1”指適用于全市范圍的基礎措施,“5”分別適用于核心區、城四區、城市副中心、其他平原地區、生態涵養區),進一步體現分區域梯度發展和承接。同時,將核心區單列。
為何將核心區單列?相關負責人解釋,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此次修訂將核心區單列,在沿用目錄(2018年版)主要管理措施基礎上,強化對電力生產、道路運輸等行業的管理措施。“這是嚴格落實核心區功能定位,促進核心區提升環境品質,建設政務環境優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的有力舉措。”
不涉及現有存量產業
記者梳理發現,新版禁限目錄中一批關注民生便利的措施有所調整,對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性服務業予以支持。
具體來看,適應傳統商圈改造、新業態發展和便民服務需求,對核心區、城四區、城市副中心餐飲業措施進行調整;為方便市民收寄快遞,進一步細化快遞服務業措施,對智能快件箱和快遞服務站運營企業予以支持;此外,結合疫情防控等應急保障需要,進一步明確目錄不適用于“應急保障項目”。
同時,在一些具體行業管理措施中對應急物資供應不作禁限。比如,核心區、城四區、城市副中心以外的平原地區,以及生態涵養區市級以上園區內,在基礎化學原料制造中對保障醫院、科研機構、重點企業應用的氣體生產予以支持,紡織業管理措施中對保障城市基本運行和應急需要的紡織制成品制造等予以除外。
相關負責人解釋,目錄是針對增量的管理措施,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明確了新增產業和功能底線,不涉及現有產業存量。需要注意的是,在途項目、改造升級項目也不適用目錄。
在途項目是指在目錄發布前,有關審核部門已受理審核或者辦理完成審核的屬于目錄禁止和限制范圍內的項目。在途項目不適用目錄,但要結合首都功能定位和相關規劃,根據項目進度,盡可能調整項目功能,優化建設方案。改造升級項目是指在原址上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進行綠色化、智能化改造,或者通過功能疏解和產能轉移等,實現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結構優化,在本市行政區域內不新增建設規模、不新增能耗和排放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