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蒲黃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開展居家安寧療護時,是基于怎樣的現實考量?
劉宏:我們中心從2019年就開始做安寧療護,是全市較早開展居家安寧療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9064”的養老模式,96%的老年人可能會選擇居家或者在社區養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離老百姓最近的醫療資源,我們希望將安寧療護送到有需要人群的家里,解決“養老送終”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居家安寧療護也是基于病人實際需求和感受出發的,很多老人雖然生病了,但希望能在家里走完最后一程,因為家里有熟悉的環境、熟悉的親人。面對生命的終結,很多人其實沒有經驗,即使老人本人希望在家安靜離世,家屬仍會去呼叫急救車,甚至是實施無效的救治,這無疑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這種居家安寧療護模式也是順應了生命最后的需求。
北青報:蒲黃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安寧療護團隊是怎樣的配置?
劉宏:我們有個經過專業培訓的安寧療護團隊,有9人,包含了全科醫生、護士,也有中醫醫生、藥師、醫務社工、志愿者,以及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作為指導,圍繞安寧療護共同發力。一開始老百姓對安寧療護并不了解,基本上來找我們的,都是患者處于疾病終末期,經大醫院治療,從醫院接回家后,家屬聯系社區醫院,問能不能幫著抽血監測身體狀況、幫忙插胃管、上尿管,我們會把有需要的患者轉給安寧療護團隊。
北青報:中心會給患者和家庭提供怎樣的安寧療護服務?跟常見的醫療服務有何不同?
劉宏:如果患者和家屬明確需要安寧療護,我們會派人上門評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其家庭狀況,包括經濟狀況、心理狀況、對死亡的認知等等,在全面掌握基本情況后根據患者和家屬的需求,給他們提供支持。比如有的腫瘤患者在末期出現癌痛,醫生就上門給患者做鎮痛治療;有的患者需要更換藥物,藥師就會介入。而且我們會更多關注患者和家屬的心理需求,一旦心理出現問題,醫務社工也會及時伸出援手,包括做一些生死觀教育。其實我們是圍繞患者整個疾病、癥狀、家庭狀況、心理狀況等所有內容提供持續性的服務。我們希望能讓患者有尊嚴、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
北青報:目前社區老百姓對于安寧療護的需求如何?對安寧療護的認知是否發生變化?
劉宏:目前我們社區共有常住居民10.9萬人,大部分是老舊小區,來我們中心看病的六七成都是老年患者,需求還是很大的。從2019年到現在我們已經服務了40多名患者。一開始,人們對安寧療護并不了解,也不知道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這種服務,我們剛開始宣傳時,有人還誤以為安寧療護是治療失眠的。但經過這兩年的發展,老百姓越來越認可了,前兩天就有一位老奶奶主動打電話來求助,她的老伴處于腫瘤晚期,而且還有京外患者聽說之后專門來向我們咨詢。
北青報:如何規避上門居家服務過程中的醫療風險,讓醫生能夠放心為患者服務?
劉宏:上門服務之所以能開展起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必要的政策保證。首先,通過這些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斷扎根基層,很多老年人跟家庭醫生簽約,醫患之間建立了很深的情感和信任;其次,我們也會跟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提前告知風險。而且在第一次上門評估時,我們會邀請社區居委會的干部作為第三方跟我們一起入戶。再者,我們豐臺區給每一位居家上門服務的醫務人員都上了醫療責任險,這樣醫療風險就有了提前化解機制……這些都是居家安寧療護得以順利開展的必要因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