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更加開放的北京正呈現在世界面前。昨天(10日),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專場發布會,披露北京“兩區”建設新進展。近些年,北京市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建設好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首善標準打造高水平開放新高地取得了顯著成效。
去年吸引900多家首店落地
“兩區”建設首先服務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也與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互促互融。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劉梅英介紹,本市實施重點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報備即批準”,較常規審批流程壓縮了80%以上的材料內容和時間要求。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掛牌后,相繼推出全國首個新型交易模式、數據交易指南、加密交易平臺和數據交易聯盟。本市還正在建設首個貿易數字化創新服務平臺——貿易數字化賦能中心,同時在全國率先探索數字貿易統計測量方法。
一系列政策創新和項目帶動也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數據顯示,北京在全國首創“免稅、保稅和跨境電商”政策銜接試點,試點企業銷售額超過57億元;在全國率先開展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試點,試點藥品品種增至66種,累計完成120余萬單業務;去年全年吸引900多家首店落地,其中國際品牌首店134家,占全市新增首店的15%。
目光投向京津冀。劉梅英透露,京津冀自貿試驗區聯席會議機制已經建立,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智庫聯盟,“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完善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合作對接、產業轉移合作和投資合作保障、人才跨區域資質互認和雙向聘任等為代表的多項機制,打造京津冀產業合作、統一數據開放兩大合作平臺。”
冬奧會在京投入312輛燃料電池車
發布會上,有外媒記者關心北京制造業,尤其是電動汽車產業對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任劉禹同回應:“北京市非常關注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于能源結構調整、產業低碳發展,以及我們常說的‘雙碳’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計劃,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力爭達到200萬輛。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累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了50.7萬輛。此外,本市也積極推動北京市最大的汽車合資企業北京奔馳公司的電動化轉型,已經推出EQA、EQB、EQC三種新能源車型,今年下半年還將繼續推出高端新能源車型EQE。
“北京市堅持‘宜電則電、宜氫則氫’,乘用車用電、商用車用氫的基本原則,大力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劉禹同透露,由北京市牽頭的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已經納入國家首批示范城市群,計劃到今年年底新增推廣應用800輛以上的燃料電池汽車。本次冬奧會在北京投入了312輛燃料電池車,開展了大規模的示范運營。
“三個目錄”吸引海內外人才
一個能夠吸納五湖四海人才的“兩區”,才是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兩區”。發布會上,市人力社保局二級巡視員陸曉播帶來了“三個目錄”。
第一個目錄是“兩區”對境外專業人員開放職業資格考試目錄,明確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境外專業人員在北京市可以申請參加我國相關職業資格考試,解決“不能考”的問題。第二個目錄則解決已有資格“不能用”的問題:“兩區”境外職業資格認可目錄支持人才跨國(境)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創新形成境外職業資格認可的“北京模式”。目前,首批納入目錄的有注冊會計師、教師、籃球裁判員等82項境外職業資格,涉及金融、教育、建筑與科技服務、醫療健康服務等“兩區”建設10個重點領域。
北京“兩區”建設重點產業領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些人才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緊缺程度如何?這些問題可以在第三個目錄——“兩區”建設人力資源開發目錄中找到答案。這份目錄對本市所需人才進行精準畫像,比如5G技術研發與應用等9個核心領域標定為5星,意味著緊缺程度最高。
四大領域探索全產業鏈開放
按照計劃,今年“兩區”建設將繼續系統化改革,推動由點到面擴大開放,從單項政策突破向全鏈條、全環節集成創新轉變,聚焦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綠色金融這四個重點領域,探索全產業鏈開放。
最近,北京“兩區”建設出臺的第一個全產業鏈開放實施方案出爐——《北京市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實施方案》經市委市政府批準后正式實施。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屈浩鵬介紹,《方案》對本市生物醫藥產業從研發到臨床應用等各環節實現全產業鏈覆蓋,從5大方面提出17項共50條具體發展措施。如建立“鏈長制”“揭榜掛帥”等機制;臨床應用方面,將合理調整創新醫療項目價格管理機制、豐富商業健康險產品供給、及時將更多本市創新藥械納入政府采購和推廣應用范圍,推動創新技術和產品應用。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