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日(1月18日)從北京市門頭溝區獲悉,該區與高校合作共建的北京首家鄉村振興實驗室正式揭牌,計劃在三年時間內為該區所有村落“體檢”,并通過增加基礎建設、打造旅游產業等方式,推動鄉村有機更新。
“北京建筑大學-門頭溝區鄉村振興實驗室”揭牌儀式。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1月18日,門頭溝區人民政府與北京建筑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建的“北京建筑大學-門頭溝區鄉村振興實驗室”揭牌。
“鄉村待解決的是城鄉二元化的問題,目前城鄉發展仍不均衡。”市規自委門頭溝分局局長賈驥表示,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富民,讓村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共同的紅利。實驗室揭牌后,將利用三年時間,對門頭溝區所有的村落進行“體檢”,盤清各村情況與資源,包括基礎設施情況、傳統文化風貌資源、生態情況,提出村落漸進更新的思路和方案。
鄉村振興還面臨一些現實問題。他以潭柘寺舉例,作為千年古剎,潭柘寺是門頭溝區的“金名片”,但多年來,潭柘寺附近村落,村民從事的仍是農家樂、農產品販賣等較低端產業。
未來兩三年,門頭溝預計對潭柘寺前的平原村進行有機更新,實現逐漸變樣。一方面豐富基礎配套,解決該村既往缺水的問題;另一方面提高村民整體素質,豐富書屋、會客廳等文化場所。未來,讓村民們吃上“旅游飯”。
受益于產業發展的古村落,則要解決風貌保護和經濟發展平衡的問題。
北京建筑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雪華介紹,門頭溝區知名村落“爨(cuàn) 底下村”,曾被計劃拆除,由于其歷史文化價值,最終被保護下來,現已成為旅游打卡地。產業發展后,傳統風貌卻受到破壞。傳統建筑沒有現代衛浴設施,也缺乏污水處理、取暖等功能,為了滿足民宿現代化生活的需求,村子里出現了私搭亂建現象。民宿經營也存在無序競爭的問題。
她表示,該村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如何保護傳統風貌,并在傳統房屋中增加現代生活設施;同時推動經濟集群發展,實現有序競爭和共同富裕。
對于一些出現空心化的村落,則要梳理其資源條件,分別打造沉浸式旅游,吸引外部產業等方式進行盤活。
根據行動方案,北京建筑大學-門頭溝區鄉村振興實驗室將結合門頭溝鄉村振興發展實際,聚焦文化傳承復興、鄉村有機更新、產業綠色發展三大領域,開展京西古村落群保護研究、京西古道+永定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門頭溝段保護與活化利用研究、空心村提升研究、“兩寺一峰”等特色旅游線路產品策劃等在內的十大行動。
賈驥稱,這是北京市首家鄉村振興實驗室。未來希望就鄉村振興的共性問題,形成可復制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