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北京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處長陸珊介紹,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以公立醫院國際部和優質社會辦醫療機構為主體的國際醫療服務格局,國際醫療服務環境持續優化。目前正在朝陽區、海淀區、“三城一區”等重點地區推進國際醫院項目建設。
其中,位于朝陽區東壩地區的北京安貞東方醫院項目已取得《醫療機構設置批準書》,預計12月底完成主體結構封頂;昌平區在建的國際研究型醫院項目——北京高博醫院已取得《醫療機構設置批準書》,已完成項目主體結構建設。同時,支持各區建設國際醫院,目前海淀區的阜誠醫院項目、朝陽區的嘉會醫院項目等正在有序推進,朝陽區的萊佛士醫院、和睦家京北婦兒醫院已開業。
北京出臺25條措施進一步加強穩外資工作。陸珊介紹,北京國際醫療服務發展改革政策創新持續加大,確定8家國際試點醫院和10項重點任務。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廣安門醫院、北京和睦家醫院、北京善方醫院、海關總署(北京)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等醫療機構試點推動實現流程、服務、環境等與國際接軌。支持公立醫院有序設置和發展國際醫療部,制定醫院國際醫療部建設指南,提高國際醫療服務水平。
各部門共同推進創新政策在試點醫療機構的先行先試,支持試點醫院臨床急需藥品進口,協助北京協和醫院進口臨床急需罕見病用藥米托坦片;給予醫院特設崗位試點政策,北京天壇醫院已聘用2名特設崗位外籍專家;放開北京市公立醫療機構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促進國際醫療服務發展。
同時,推進國際醫療聯合體,朝陽區建立了中日友好醫院牽頭的國際醫療聯合體,實現了醫聯體內機構的實驗室檢查與中日友好醫院的同質化;完善了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部與醫聯體內機構的轉診機制;建立了涵蓋健康體檢、健康管理、康復與保健一體化的服務套餐模式。
海淀區設立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牽頭,清華大學醫院、北京大學醫院共同參與的國際醫療聯合體工作,在國際醫療服務涉及的機構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推進社區提供國際化醫療服務,朝陽區以三里屯地區為試點,在三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涉外醫療愛心服務臺”和外籍診室,規范院內外語標識,建立了中英文雙語健康檔案,向外籍患者提供英文病歷和檢查檢驗等資料,為外籍人士提供全科、中醫、口腔、孕產婦保健、兒童保健、預防接種等服務。
三里屯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6家使館簽訂了家醫服務協議,提供24小時免費健康咨詢、雙語上門問診、口腔管理、營養健康膳食咨詢與管理、中醫文化養生交流等服務。外國人永居證、護照等外籍人員身份證件實現了在北京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京醫通平臺等就醫服務渠道的便利化應用。
加強國際醫療人才培養方面,建立了“首都醫學外語人才儲備庫”,積累了一批高水平、復合型外語人才隊伍。宣武醫院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佑安醫院與英國牛津大學、同仁醫院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友誼醫院與香港中文大學等建立了人才聯合培養機制,推進本土人才國際化培養工程。朝陽區組織開展了醫療機構一線及窗口外事人才英語培訓,安排專業技術人才團組赴境外交流學習。
據介紹,北京還將加快醫療服務、支付體系與國際接軌,優化醫療保險保障服務。支持試點醫院開展國際醫療服務管理認證、國際商業保險認證,推進商業保險與醫療機構合作對接;支持國際醫療服務醫保配套政策的落地實施,推進商業健康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有效銜接,給予就診患者更多便利待遇和保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