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兩輪“回天行動計劃”銜接交匯之年,重大項目紛紛上馬。北京市發改委昨天(27日)介紹,今年回天地區有序推進75個重大項目建設,已有21個新建項目實現開工,全年預計有34個項目完工投用,新一輪回天行動計劃取得開門紅。
北清路將升級城市快速路
第一份回天行動計劃發布時,有網友曾直言“回天計劃行不行,就看林萃路通不通”。2020年,斷了十幾年的林萃路北延打通,讓居民不再擔心回天計劃的推進力度。到了第二份計劃出爐時,又有網友“點名”北清路快速化改造。通車已有十幾年的北清路是京城北部貫通東西的交通大動脈,也是回天地區的大堵點之一,升級改造迫在眉睫。兩個月前,政府兌現承諾,北清路快速化改造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目前一期已經啟動建設,二期工程也已經啟動前期手續。
根據新一輪計劃,2025年回天地區將基本建成“一縱一橫、五通五暢”主干路網架構。北清路改造正是其中的關鍵“一橫”。“本市將強化回天地區承載能力,打造宜居之城,完善回天有路,提升百姓出行便利度。”市發改委疏整促專項辦協調推進處副處長郭瑋介紹,今年,回天地區的陳營東路等8項工程已經投用,9公里道路實現改造提升;天通中苑地下車庫投用,增加停車位2600余個;新開、調整公交線路3條,增設4條線路中途站位,提升運營水平。
今年本市推進回天行動計劃的75個年度項目都有實質性進展。其中,13號線軌道交通擴能提升、奧北森林公園(一期)、自行車專用路東拓等21個新建項目實現開工;北清路、積水潭醫院二期、清華長庚醫院二期等重大項目取得明顯進展;領秀慧谷西側幼兒園、霍營公園、天通苑文化藝術中心、文華路等34個項目也在今年完工投用。
“城市大腦”助力基層治理
“育知東路橋有傳感器,橋下一旦有積水,城市大腦立刻就會報警提示。”回龍觀的云智中心“藏”著回天的大腦。昌平區回天專班副班長張鵬飛說,回天城市大腦一期已經建成,建設接訴即辦、社情民意、城市體檢等8個助力基層治理的應用場景,讓“大數據管理回天地區”。這背后,是回天地區的社會治理創新。
數字可以說話:累計接收12345訴求7萬余件;通過社區網“直通車”共辦理市民訴求1300余件,滿意率由年初的70%提升至92.7%;35家市級單位結合屬地需求,全年赴回天地區報到服務600余次;累計開展1900余場社會服務活動,參與人員達7.8萬余人次……
與此同時,一批公共服務“上新”,補缺口,提水平。年度建成教育項目將增加學位近2700個;積水潭醫院新龍澤院區投用,新增醫療床位800張,累計接診患者11.8萬人次;天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用,進一步方便周邊居民就醫;瑞旗家園配套養老設施投用,增加養老床位200張左右。
“明年回天地區的項目已經開始謀劃,將繼續聚焦市民關心的教育、醫療、交通等方方面面。”郭瑋說,到2025年,回天地區功能組織將更加高效,主要公共服務設施要補齊缺口,綠色生態生活空間基本建立,初步建成與首都城市發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