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北京最好看的時候,我得抓緊時間啊。”市民朱老先生最近挺忙,一有機會就帶著照相機鉆進市屬公園。山上的紅葉、園中的銀杏、空中的候鳥、水中的鴛鴦......老先生總是感覺拍不夠。
對于朱先生和很多北京市民來說,家門口的市屬公園就如同一個綠色“客廳”,可以休息聊天、休閑賞景。“客廳”里很熱鬧,不僅有動植物“常駐民”、還有很多鳥類“過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些公園里能夠得到最好的詮釋。
【揭秘】
綠色“客廳”如何“裝修”?少人工近自然
在這秋高氣爽的好時節,玉淵潭公園東北部的生態湖岸示范區內,人在湖邊走,水鳥在眼前的淺灘嬉戲,雖然近在咫尺,彼此卻不會相互干擾。這個全新亮相不久的小景區讓游客有了一種別樣感受,“走進這里邊兒我就覺得放松、舒服,也說不出為什么。”
游客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玉淵潭公園綠化科高級工程師孫玉紅明白這其中的原因。“玉淵潭公園是以櫻花為特色、水為主題的自然山水園林,倍受游客喜愛,但對于動植物來說,越少人工干擾,它們過得越好。”于是,公園將這里的砌筑湖岸換成了生態護坡,單調的水面改成了灘涂和濕地,岸邊增加了山楂、海棠、蛇莓、荊芥、千屈菜等鳥類和昆蟲愛吃的植物......一個近自然的生態環境逐漸呈現,當越來越多的鳥類、昆蟲、野生動物被這樣的環境吸引時,鳥語花香在耳邊縈繞的場景自然會讓游客感到放松愜意。
近自然的生態場景在所有的市屬公園都能看到,接連成片的鄉土地被植物是這些生態場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市公園管理中心統計,在市屬公園改造完成的近70萬平方米核心景區綠地中,近60%的草坪已經呈現“野生地被草坪”的效果。為什么有如此大面積的野生地被?天壇公園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育儉有深入研究。在天壇公園內,有140多種自然地被,它們隨四季變化花開花落,為游客營造野生地被和綴花草地效果。“這些地被是生態系統調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事關園內古樹、大樹的健康生長。”
一株小小的野生地被與大樹有什么關系?劉育儉以柏樹為例,在有自然地被生長的柏樹上,發生蚜蟲的時間晚、危害程度小。蚜蟲的天敵是瓢蟲、草蛉等昆蟲,而這些昆蟲的食物來自地被植物產生的花粉花蜜,精心養護樹下的地被植物,營造景觀的同時還能為這些昆蟲提供食源,讓這些昆蟲再去捕捉樹上的蚜蟲。“一條簡單的食物鏈就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而這背后是公園園林管理者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總結。“以前我們對自然草地的管護非常粗放,認為雜草長高就要割,景觀效果考慮到了,卻忽略了生態作用。”劉育儉說,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公園實踐總結出了一套精準時間修剪、保持修剪高度、適時補播草種的養護技術,從精細管護提升到精準管護,實現景觀和生態雙贏效果。
市公園管理中心規劃建設處二級調研員朱英姿介紹:近年來,市公園管理中心把公園放到園林城市的空間環境中去開展生態建設,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形成了有機生態景觀體系。陸續開展天壇公園西北外壇、紫竹院南線生態景區、陶然亭水生植物等公園重點景區改造項目,通過不斷研究篩選,共有鵝絨委陵菜、二月蘭、蛇莓、澇峪苔草等50余種鄉土植物在市屬公園加大應用,起到了自然美化、生態治理、節能養護的多重功效。在市屬公園改造完成的近70萬平方米核心景區綠地中,近60%的草坪已經呈現“野生地被草坪”的效果。截至目前,市屬11家公園野生地被和綴花草地達到了綠地面積的80%以上,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適、更加自然的游園環境。
“常住民”如何保護?10年繁殖3胎“美猴王”
最近,北京植物園的科研人員完成了“槭葉鐵線蓮的引種、栽培和繁殖技術研究”課題,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槭葉鐵線蓮的葉子是五角形的,很像槭樹的葉子,故名‘槭葉’鐵線蓮”,溫韋華是課題組的成員之一,她已經跟槭葉鐵線蓮打了3年多的交道了,并對這個國家二級、北京市一級保護植物有了深厚的感情,聊起來就滔滔不絕。
“我們的生物圈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組成,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常住‘居民’,但因為多種原因,有些物種越來越稀少,甚至可能瀕危,槭葉鐵線蓮就是其中一種。”
溫韋華說,槭葉鐵線蓮在北京地區的分布區域極其狹小,只有門頭溝、房山的石灰巖山地的懸崖峭壁上才能發現,而且種群數量稀少。為了更好地對這種本土植物進行保育,溫韋華和同事們開展了槭葉鐵線蓮資源調查、引種、栽培技術和繁殖技術研究等工作。每年3月末到4月初,正值槭葉鐵線蓮的花期,溫韋華都會帶著課題組成員去山里看看,這些長在懸崖峭壁上的“精靈”還好嗎?在這早春的灰色崖壁上,一叢叢開滿白或淺粉花朵的植株甚是引人注目,給寂靜的山谷增添了勃勃生機。
“什么時候,這番美景能被更多人看到?能讓游客在植物園看到珍貴的槭葉鐵線蓮?”這是一直縈繞在溫韋華心頭的問題,也成了她和同事們進一步開展研究的目標。
北京動物園是唯一一家飼養和展示川、滇、黔三種金絲猴的動物園,能一次性看全這三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樣的遷地保護離不開飼養員多年的辛勤付出。
北京動物園飼養隊副隊長劉學鋒告訴記者,黔金絲猴現存數量比野生大熊貓還少,十分珍貴,國內的動物園里,北京動物園是唯一有黔金絲猴種群的動物園。“衣食住行”都需要悉心照料,它們才有可能安心繁衍后代。多年來,飼養員們為黔金絲猴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營造舒適生活環境、提供充足醫療保障,讓它們得以繁衍生息。兩只黔金絲猴在10年內已經在北京動物園生下三胎,并且全部存活。
“有一次,剛產完仔的母猴不會處理臍帶,我們的飼養員用剪刀近距離幫它剪掉,這些都離不開飼養員平日的精心照顧和親密關系的建立。”劉學鋒說。截至目前,北京動物園圈養野生動物共有近400種超5000只,這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和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每年都在“刷新”北京在動物保護方面的“成績單。”
據了解,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其中以北京植物園、北京動物園等市屬公園為代表的園林在植物就地保護發展、遷地保護、科學研究應用、園藝展示和景觀建設等方面處于前列,適地適種、就地保護方面工作成果顯著。
“客人”常來常往,“鳥類大熊貓”曾經出沒
眼下,大批候鳥正在過境北京。這些“客人”有的會“擦肩而過”、有的會短暫停留、有的甚至可能會留下不走。隨著北京生物多樣性的日漸豐富,近幾年,在市屬公園觀測到的候鳥種類越來越多,甚至包括被稱為“鳥類大熊貓”的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候鳥的到來和停留,是北京環境變好最有力的證明。”
在頤和園、天壇公園、玉淵潭公園、北京植物園和北京動物園這5家,每個月都會有幾名特殊的工作人員出現,他們背著望遠鏡、高清相機、長焦鏡頭,行走在公園的林地、湖邊、山區,尋找鳥的身影。這是北京公園管理中心2019年立項的科研課題“北京城市公園鳥類多樣性調查”,專門選擇自然景觀和植被環境各具特色的5家公園,調查鳥類多樣性特征。
“頤和園有山有水、天壇林地集中、玉淵潭游人多、植物園有郊野特色、動物園擁有豐富的動物環境,樣本環境豐富,調查結果就會更加科學。”課題負責人、北京動物園崔多英博士介紹,經過連續兩年的調查監測,在市屬公園共記錄到鳥類218種,占北京市有記錄鳥類種數503種的43.2%。
“最讓我興奮的一次,是發現了青頭潛鴨。”崔多英說,今年3月,他聽聞觀鳥愛好者說有青頭潛鴨在圓明園出現,抄上設備就直奔現場,拍下了珍貴的畫面。
“有多位觀鳥拍鳥愛好者說,青頭潛鴨光臨圓明園的前一天,曾經出現在頤和園。”崔多英多方證實之后,也將這一珍貴的記錄補充進了鳥類多樣性調查。
珍貴“客人”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市屬公園。在北京植物園和頤和園,幾乎每年都能發現國家Ⅱ級保護動物鷹鸮和東方角鸮利用高大喬木的樹洞繁殖。“黑頭?這種鳥,以前很少見,找半天才能發現一兩只,現在在公園里走一走,就能發現二三十只。”北京植物園“基于生物多樣性調查保護教育活動探究”課題負責人陳紅巖說,不僅是黑頭?數量增加,他們在調查中還發現了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度瀕危等級(CR)的低斑蜻。
今年春季,玉淵潭公園工作人員發現,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燕隼在公園西湖燈塔頂部成功繁殖孵化出4只幼鳥,頂級掠食性鳥類能在市屬公園安家落戶,說明北京城市公園已經形成了較為健康完備的生態系統。
據了解,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在全國公園行業內率先開展了園林植物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提高生物、物理防治比例,廣泛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生物天敵的投放量已從2009年的2億頭增長到目前的12.5億頭,各公園懸掛各種誘捕器、誘殺燈達到3萬余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工作并舉,有效維護了生態的自然平衡。
【展望】
守護種質資源,著力多樣性保護
市公園管理中心科技處處長宋利培表示,北京公園特別是市屬公園,是北京城市的重要宜居元素,在體現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未來,市屬公園將繼續擴大對公園園林綠地和自然植被的保護范圍,建立多功能生態保護區,通過維持公園綠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更適宜的條件。
市屬公園還將繼續加強瀕危動植物保護,努力開展遷地保護,在北京動植物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方面,通過豐富的科普活動,將更多科普知識傳遞給更多市民游客,號召大家共同保護自然、守護生物多樣性。
【補白】
數說生物多樣性
11家市屬公園綠地面積:1199.8553萬平方米
水體面積:361萬平方米
現有一級、二級古樹名木數量:13973株
記錄棲息鳥類:21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