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垃圾間?!”“垃圾桶全部下樓?!”北京不少高層住宅樓設計了垃圾間,或者垃圾桶一直放置在樓道里,這成了小區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一大障礙,業主和物業展開了一場拉鋸戰。記者調查發現,近半月來這些小區垃圾分類的情況喜憂參半。
憂
撤桶第一天垃圾“圍樓”
5月12日,東三環勁松橋東北側某小區,封閉垃圾間撤桶的第一天晚上,只見1號樓門前,各種生活垃圾隨意扔在了樓門口的草坪上。第二天上午,垃圾依然沒有清理。此外,從業主拍攝的照片看,各個住宅樓的附近都堆放著幾十袋黑色大垃圾袋裝好的垃圾,看樣子是保潔員收集好臨時堆放在社區里的。有些垃圾袋堆放在樓門口,兩側各形成一座近兩米高的“小山包”,有些順著通道擺放十幾米,形成長長的垃圾帶,居民不得不穿過垃圾的封鎖線才能出入。
有人在業主群里留言說,造成這種垃圾圍樓尷尬局面的原因是因為小區混裝垃圾,環衛部門拒收。小區的一位熱心業主告訴記者,其實這幾年,該小區垃圾清運一直都有問題,時不常會出現垃圾滯留的問題。
據介紹,該小區一共13棟樓,每棟樓就一個樓門,共有3640戶。5月12日起從1號樓開始按順序逐樓封閉垃圾間,13日已經封閉到5號樓。
記者看到,3號樓垃圾間的大門上貼著一紙通知:“近日市區兩級政府對本小區檢查時,發現垃圾分類工作并未落實。根據《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要求,從5月12日起物業公司將在樓下公共部位設置垃圾分類桶站,請業主們將分類后的生活垃圾自行投放在相應的桶內,家中如有不便下樓投放的人員,請到物業登記,由物業妥善處理。各樓層垃圾間逐步停用進行封閉。”旁邊還貼著致業主的一封信,介紹了分類方法和垃圾減量的倡議。
然而封閉的垃圾間門前,堆放著三五袋垃圾和一些包裝箱。有的業主對此頗為不滿:這些人沒看到公告嗎?不知道應該扔到樓下嗎?還有業主擔心以后會引發鄰里矛盾。
物業在住宅樓前擺放了分類垃圾桶,卻不見保潔員或者分類指導員的身影。針對如何分類,業主們提出了不少建議:“垃圾桶應該往旁邊挪一些,別緊挨著通道”“一組桶站只配備了一個小小的廚余垃圾桶,不太夠裝”“所有桶都不是腳踩開蓋的,都要用手開蓋,我每次都得自帶一次性手套”……
而業主們議論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否需要封閉垃圾間?垃圾間作為公攤面積,是業主買房時出資購買的,而現在封閉后,垃圾間的產權如何處置?有業主認為,根據《物業管理條例》,小區任何公共設施改變用途需要業主大會決定。還有業主說,撤桶后,物業保潔的工作量減輕了,這部分費用可以節省下來,物業費是不是應該降低。有業主就此咨詢了北京市城管委,固廢處的工作人員回復稱:沒有法規強制封閉垃圾間。至于物業的相關問題則需要咨詢住建部門。
5月14日中午,業主發消息稱:小區大部分樓下積累的垃圾已經清走,但遺留下來滿地的污漬,臭氣難聞。物業也做出了一些改進,比如在各樓增加廚余垃圾桶,有些桶站還安裝了腳踏式的分類垃圾桶。
憂
垃圾桶下樓不到24小時又回來
5月1日,西四環四季青橋東南角某小區,樓道里的垃圾桶突然沒了,該小區業主群里,不少業主質疑:“不知道今天就撤桶了,一點準備都沒有。我穿著睡衣拖鞋到哪兒去扔垃圾啊?”“樓道里撤桶可以,但樓下的垃圾桶在哪兒,我轉一圈沒找著。”“以后每天拎著垃圾袋下樓,電梯里會不會各種遺撒各種臭味?到了樓下投放點需要用手打開垃圾桶,然后把塑料袋里的廚余垃圾倒出來,再把塑料袋投放到其他垃圾桶,周圍也沒地方洗手,真臟。”
不僅有業主在群里投訴,樓道里、綠地里也很快被扔了各種垃圾。見此情景,物業又把300多個垃圾桶送回了每層的樓道里。第一次撤桶行動就這樣打了退堂鼓。
5月10日,記者來到該小區。只見健身房旁的垃圾驛站,保潔員穿著制服,旁邊是干凈整潔的分類垃圾桶。但打開桶蓋,桶里仍是一袋袋的混裝垃圾。據街道辦統計,這個700多戶的社區,目前只能分出4桶純廚余垃圾,主要依靠物業進行二次分揀。
記者走進住宅樓里,電梯間寬敞明亮,而作為應急通道的樓道狹窄昏暗。只見樓道每層拐角處放著一個方形的垃圾桶,周圍地面一片深色污漬,只剩下半米的寬度供人通行。保潔員剛剛清理了垃圾桶,沒有異味兒,但三五個黑色塑料袋裝的垃圾堆放在低層的樓梯拐角處,十分礙事兒。
街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小區一定會撤桶的,不僅是因為垃圾分類,更是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垃圾桶擺放在應急通道,會影響緊急疏散。
居委會主任告訴記者,雖然物業匆忙撤桶又沒有配套服務跟進,導致第一次撤桶行動失敗,然而社區并沒有放棄,利用“五一”假期和母親節,社區一邊組織宣傳活動,一邊和居民溝通。針對一些反應激烈的業主,他們還在挨家挨戶做工作。
5月10日晚,當記者離開小區時已是晚上9點多了。街道和居委會的干部仍在商議垃圾桶下樓面臨的困難以及應對措施。
喜
垃圾間封閉仨月扭轉20年舊習
萬博苑小區位于南二環右安門橋東北角,共有4棟24層塔樓,每層一個垃圾間,8戶居民共享,一共有96個室內垃圾間。居民們扔垃圾不用出樓門,這個習慣已延續了20年。
從去年開始,社區開始推廣垃圾分類,萬博苑這96個垃圾間成了一道難題。去年底,居委會曾組織居民代表開會,當時一共來了54戶代表,但只有2戶同意封閉垃圾間。在社區論壇上,居民多次針對“垃圾桶下樓”的問題展開討論。有的業主表示,應盡快讓垃圾桶下樓,否則蟑螂亂跑,夏季樓道內臭烘烘。但也有居民提出,樓里住的老年人多,每天到樓下分類投放垃圾有難度。
今年1月31日,為了抗擊疫情,街道、社區、物業果斷決定封閉垃圾間,居民們大都接受了下樓扔垃圾新要求??紤]到獨居老人或居家隔離人員扔垃圾不便,社區安排同樓層的熱心鄰居或者志愿者,幫著把垃圾帶下樓。物業公司的幾位負責人一人包一樓,為扔垃圾困難的住戶“兜底”。
封閉垃圾間3個多月來,垃圾沒有在樓道里“泛濫”,居民已基本習慣下樓扔垃圾。5月1日實施分類后,專業的儲運公司派駐分類指導員進入小區進行專業指導,讓垃圾分類平穩過渡。
由于健身器材旁的一個垃圾點距離居民樓較近,不斷地引發居民的投訴。盡管這個垃圾桶站由固定變為移動,只有早晚高峰時間集中投放,但居民仍然有意見。于是5月12日,社區再次召開居民代表會,最終投票決定撤銷該流動垃圾站。該樓居民寧愿跑遠路到6號樓前站點投放垃圾。不過,這又引發了6號樓居民的不滿。
居委會想出了一個辦法,請規劃師進駐社區,專門為6號樓前設計一個垃圾站,既不影響環境,又能滿足分類要求。待本月底設計方案公示后,由居民投票決定如何建設垃圾站。
喜
4700個垃圾桶一波三折終下樓
“太快了,5月1日垃圾桶下樓?!”4月30日,世紀城時雨園社區召集業主代表,和物業商議垃圾分類的實施。有業主提出,不能操之過急,需要緩沖時間。
位于海淀區遠大路的世紀城是一個有1.3萬住戶的大型社區。物業公司為住宅樓的每個樓門配備了樓門長,每個樓層都設有垃圾桶,共有4700個垃圾桶。保潔員每天回收垃圾,服務周到細致。記者在現場看到,即使有的住宅樓一層只有兩戶人家,每層樓道里仍設置了垃圾桶。
垃圾要分類,樓道要撤桶了。業主群里消息一出,立刻引發業主熱議,支持和反對的兩派在群里爭論得十分激烈。5月2日,世紀城春蔭園業主群里,一位來自上海的居民發了一封長信,介紹了上海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心路歷程和經驗。業主的現身說法終于平息了群里的紛爭,大家開始理性討論起分類的具體操作,發表的意見轉向務實。
與此同時,利用“五一”假期,一方面,社區進行宣傳和預熱,招募志愿者;另一方面,物業進行相關的配套準備。5月4日,終于貼出新版的撤桶通知:6日垃圾桶下樓,樓前設置垃圾桶站,定時定點集中投放。
5月6日撤桶第一天,春蔭園的志愿者告訴記者,可能是因為前期工作比較到位,大多數居民都很配合,“我們也沒想到這么順利,1306戶居民第一天就分出了13桶廚余垃圾。”
沒想到第二天業主竟然發現,在非投放時間垃圾桶又擺回到了樓前。有業主推測:“可能是由于出現垃圾桶露天臟亂等問題,物業收到大量投訴,挺不住了。”
“沒有管理的垃圾桶,下樓跟上樓又有什么區別?”看到桶回來,支持垃圾分類的業主很失望,認為前功盡棄會浪費大家支持垃圾分類的熱情。不過,中午時分,業主看到樓前的垃圾桶又悄悄地撤走了。
在社區和街道的支持下,垃圾桶下樓風波終于平息。“到點兒下樓扔垃圾”這些天已經慢慢被業主接受。5月10日,記者在世紀城西區看到,業主們分類越來越規范,流程也越來越清晰了。
物業表示還將提供“增值服務”,比如增設24小時的垃圾驛站,為移動的垃圾桶站安裝照明和監控探頭,下雨天把移動垃圾點挪至避雨處,為確實有困難、不便下樓扔垃圾的住戶提供上門服務……
記者手記
誰是垃圾分類責任主體
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成了業主和物業矛盾爆發的導火索,也是業主和物業關系的試金石。
客觀來說,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行動中,物業承擔了重要的職責,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中間環節,物業既要配合居民選擇集中投放時間和地點,也要對接專業垃圾處理場的儲存和運輸,還要調整自己的保潔和清掃方式。在實施分類的初期,不論多大的麻煩,物業都先承擔下來了。
至于業主這邊,記者采訪時聽到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表態:支持垃圾分類。但在操作層面卻反差很大。有的業主主動來到樓下,為垃圾桶“站崗”;有的業主靜觀其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有的業主言辭激烈,向物業發難。
業主提出的一些質疑不無道理。比如,物業提供的保潔服務要達到什么標準,物業服務費中衛生費用如何核算,作為公攤面積的垃圾間封閉后如何處置……這些問題或許暫時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有關部門也無法給出一刀切的解決方案,還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就目前而言,可能需要業主和物業各自退一步,先想一個折中的辦法把分類做起來,然后大家再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或進行成本核算,或協商各自的權責。
無論如何,大家都必須認識清楚一個前提:究竟誰是垃圾分類的實施主體?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是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既然小區里的生活垃圾由個人產生,每位居民就是執行垃圾分類的責任主體。既然居民是責任主體,那么雖然垃圾分類和物業服務有關,但不能把責任推給物業。垃圾分類不是一個誰支付成本、誰提供服務的問題,而是每個產生垃圾的人都應該盡職盡責做到的。
有問有答
桶下樓后保潔成本是否降低
垃圾分類后保潔成本降低,是業主的一個誤解。世紀城物業工作人員解釋稱,過去垃圾桶在樓道里的清理流程是,每天早上保潔員從頂層開始逐層向下收集垃圾,只需要簡單地將桶內垃圾裝袋,用電梯集中運到地庫。簽約的清運公司會按時到地庫把垃圾裝車運走。
而垃圾分類后,白天保潔員要按時清理樓內衛生,從晚上6點開始,還要在樓前進行垃圾細分,直到晚上9點后居民集中投放垃圾結束。垃圾分為兩批,一批是廚余垃圾,需要一桶一桶地被拉到各小區大門口,等專業清運車運走;另一批是其他垃圾,要用電動平板車一車車運到地庫暫時存放,等第二天垃圾樓開放后,簽約的清運公司才能運走。每天清理干凈樓前移動垃圾桶站,基本都要到晚上11點了。
以世紀城五區為例,14棟樓每個樓前面都有一個移動桶站,每天大約會產生100袋其他垃圾。如果當晚不移走,這么多垃圾堆放在每棟居民樓前,既破壞環境衛生,又影響小區的形象和物業服務的品質。
有業主提出,保潔員逐一上門收垃圾。物業表示,這肯定是可以操作的,但需要重新設計流程,“光想想一大桶廚余垃圾在電梯和樓道里推來推去,就夠辣眼睛的,更別提味道了。”如果業主分類不達標,保潔員還需要進行二次分揀。這樣做也會增加成本。具體的成本核算,還要運營一段時間細化分析才能得出準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