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條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涌匯入其中,所以水是廣州生態環境治理中難點,該市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黑臭水體達147條,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在全國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廣州迎難而上、精準施策,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探索出一條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徑。目前,廣州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水體已全面消除黑臭,車陂涌、雙崗涌、景泰涌、曉港湖整治等入選全國治水典型案例。
廣州治水究竟有哪些“秘訣”?隨記者一同深入羊城的河湖,實地探訪。
車陂涌華麗轉身雙管齊下全力治污
車陂涌是廣州東部一條重要的河涌,也曾是廣州最黑臭的河涌之一,可謂是廣州治水中的“硬骨頭”。但現今沿著河涌走,看到的是河水激蕩、魚兒歡躍,岸上鳥兒歡唱,一派自然生態和諧的景象。
環衛工人老楊負責河道的清護兩年多,河涌的變化他都看在眼里:過去這里是一條黑河臭涌,經過近年來的綜合整治,河涌的臭味消失了,水質清澈了,還有了魚;去年夏天開始,晚上在涌邊還看到了螢火蟲。
昔日黑臭的車陂涌如今風景如畫。廣州市水務局 供圖
車陂涌流域是廣州最早開始劃分排水單元治水的河涌,天河區水務部門將車陂涌流域按分水嶺劃分為58個排水分區,按用地情況劃分為872個排水單元,結合用水、人口分布和水質監測情況,對污染源情況進行了定量分析和科學研判。然后對流域內9條城中村截污納管,同時穩步推進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最終實現全流域雨污分流。
此外,車陂涌也是廣州最早進行“清污分流”的河涌之一。清污分流即在“四洗”清源的基礎上,通過統一調配引入山水、水庫水和處理過的中水等潔凈水源進入受污染河道,幫助河道更好地恢復自身凈化能力。
車陂涌最具特色的是以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車陂扒龍舟”作為載體,發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項目。民間河長與志愿者們通過弘揚經典民俗文化,多元化倡導環境保護意識,多次開展以水為載體的民俗文化和河涌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特色活動,逐漸創建了車陂民俗文化與環境雙保育模式。
曉港湖變清 “水底森林”讓人心曠神怡
要大河凈,先要小河清。2020年4月,廣州頒發第8號總河長令,要求清理城鄉水系毛細血管,全面治理邊溝邊渠、風水塘、山塘魚塘等小微水體。2020年7月底前,全市在冊4389宗小微水體全面實現污水無直排、水面無垃圾、水質無黑臭目標。
位于廣州海珠區曉港公園內的曉港湖已先行一步,通過全面截污、生態治理,打造出了清澈見底的“水底森林”。夏日的午后,燦爛的陽光打在碧綠的湖面上,長長的水草在湖底搖曳,一排游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幾個游人在樹蔭下漫步,一派寧靜美好的景象。
經常到曉港公園鍛煉的陳姨說:“湖水真是的太清澈了,在湖邊鍛煉心曠神怡,周末我還經常帶小孫子來這里寫生。”
曉港公園1975年建成開放,其中心湖——曉港湖與馬涌相連,隨著城市周邊的持續發展,曉港湖水體富營養程度不斷加重,水下生態嚴重破壞,導致水體混濁發綠。為徹底根治曉港公園水質問題,2016年以來,海珠區以曉港湖為試點實施水生態治理。
首先打出源頭治污“組合拳”。對曉港湖實施全面截污,拆除海珠涌沿線違法建設3922平方米,全線關停對曉港湖水質產生影響的餐飲項目,取締了公園內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燒烤場,源頭控制沿湖周邊餐飲的污水排放。
同時因地制宜,為湖體配置四季常綠矮型苦草為主的沉水植物;通過分步投放各類魚蝦螺貝,促進水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與平衡,與湖區種植的常綠水下草皮、苦草,形成生態水質自凈系統。
目前,曉港湖的幾大主要水質指標由黑臭水變成Ⅲ類水,湖區中心水體透明度達到2.2米,湖水清澈見底且無任何異味。
大源村黑臭河涌換新顏 碧道建設惠百姓
大源村一位年輕媽媽提著竹篾編織的蝦籠,踮著腳走向溪水邊。她笑著告訴記者:“沙坑涌里有小魚小蝦,專門買來蝦籠捉點小蝦給小朋友養。”
沙坑涌位于白云區大源村。盛夏7月,來到這里,草木蔥蘢,鳥語蟬鳴。沙坑涌兩岸一片秀麗風光,村中大小街巷整潔有序,小巧玲瓏的口袋公園散布全村,電商產業園內生意紅火……
2019年以來,大源村強力推進涉水違建的整治工作,將沙坑涌上游大源支流沿河的窩棚、工廠和小作坊全部拆除,此舉不僅改善了河涌水質,也為碧道的建設拓寬了道路,打造成了一條集河道防洪、群眾休閑娛樂、人文熏陶渲染為一體的休閑碧道。
“從前那條清澈見底的溪流終于回來了!”談起大源支流的變化,在廣州市白云區大源村土生土長的徐麗紅深有感觸地說,“就好像回到了二三十年前。”作者 王堅 趙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