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明幾凈的養老驛站里,90后密云小伙宗喜正陪著老人聊天。兩年前,因看中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前景和政策大力支持,他放棄了市區的工作,改造自家老宅建成河南寨村幸福晚年驛站,如今他的驛站已服務周邊村民超過1.1萬人次。
早上9點,陽光灑進干凈整潔的庭院,透過大大的玻璃窗,照得每間屋子暖意洋洋。圖書室里,86歲的徐廣文正在揮毫潑墨練習書法,院里的老人聚在一起下象棋,走廊上的老奶奶們念叨著家長里短。“我住在這兒兩年了,一屋住倆人,屋里有電視、空調,經常組織活動,每禮拜都有肉餅、燉肉和餃子,住得挺舒心的。”徐彩華提起宗喜忍不住連連稱贊,“年輕人回來,我們都特別高興。”
午飯過后,宗喜動作麻利地打掃著院子,略顯瘦弱的身體洋溢著蓬勃的朝氣。忙碌間,他與記者聊起了自己的經歷。宗喜本就是密云河南寨村人,大學畢業后他進入一家位于朝陽區的傳媒公司工作。2018年春節,熱氣騰騰的飯桌上,村支書的一席話讓他陷入沉思。“咱村獨居老人多,有的飯都吃不上,一天三頓掛面條。鎮里正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支持政策挺多,你考慮考慮。”
開辦養老驛站,市、區兩級政府及民政部門提供建設改造補貼、運營扶持等多重資金支持,前景也挺好,又是開在家門口,照顧家人方便,回村的決定很快落定。
2019年3月,宗喜用自家閑置的房屋改建的村級養老服務中心——河南寨村幸福晚年驛站開業了。1000平方米的大院里,有床位22張,還可以提供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精神關懷等拓展服務項目,站內還設有活動室、棋牌室、圖書室、醫務室等。驛站定期組織老人開展書法、閱讀、文藝演出、趣味運動等活動。
開業當天,拎包入住的老人有4位,徐彩華正是其中之一。“孩子們都在市里生活,平常就我一個人在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自從來了這,吃得好睡得好,又有老姐們兒一起說說笑笑,宗喜還經常請大夫來給我們義診,比家里強多了。”徐彩華對這里的生活非常滿意。宗喜的老年驛站設施齊全、冬暖夏涼,村里的老人總愛到這里聚會,儼然成了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去年,為了防范疫情傳播,驛站實行封閉式管理,宗喜還特意給大家打開了群視頻嘮嘮家常,熱鬧依舊。
不向往大城市的車水馬龍,反而回到了家鄉干起養老行業,宗喜笑說:“一點兒沒后悔,村里的生活也一樣充實精彩。”苦心經營兩年的幸福晚年驛站,如今滿載著老人們的幸福。今年,宗喜還打算給驛站再添一處康復室,增設康復器械,請醫護人員進村為生病后需要進行康復治療的村民進行指導。
回村創業的年輕人可不只宗喜一人。2019年,80后夏小海回村翻建新式大棚種植草莓,如今已創立遠近知名的“莓心居”;本是體育老師的楊秋辭職回村,專心做起農產品電商,如今年銷售額超千萬元,他們團隊里還有10多個80后。眼見越來越多的同齡人回到家鄉創業,宗喜對未來充滿期待。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青年大有可為
鄉村振興,核心在人,重點在青年。能否吸引更多像宗喜這樣的有志青年加入到這個偉大的事業中,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敗。而在政策機制上鋪平道路,讓更多年輕人看到返鄉創業的奔頭和甜頭,更是鄉村振興之必須。
在北京,“大京郊小城區”的地理特征,決定了鄉村振興必須走“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而在外面闖蕩過、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正是城鄉融合最具活力的載體:一方面,他們把城市好的經營模式、經營理念、優質項目、優質資源等帶回農村;另一方面,通過辛勤創業,可以把符合城里人“口味”、消費方式的產品和服務輸入到城市,實現城鄉互通的良性循環。
隨著鄉村振興號角全面奏響,更多優質資源、優惠政策將向鄉村傾斜,廣袤農村必將成為廣大青年施展拳腳、展示才華的廣闊天地。生機蓬勃的青年力量,也必將成為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我們盼望著更多宗喜的出現。王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