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做刺繡。(伍慧梅薇攝)
(相關資料圖)
汽車沿著盤山公路爬行,穿過隧道,路過架橋,從山腳到山頂的村子,用了足足半個多小時。
這里是寧海西部的雙峰山區,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山上的年輕人大都去了城市發展,留下了1300余名老人,“空巢化”問題嚴重。山上交通不便,老人出行困難,高齡、獨居、留守、失能、失智……偏僻山區里老人的日常吃飯、就醫等難題就擺在面前,如何讓他們享有一個幸福、體面的晚年?
2020年,寧海當地政府投入490萬元,將山上空置的雙峰學校改造成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引入專業的養老團隊運營。
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重點解決困難、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同時輻射周邊各村養老服務站點,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就醫、康樂、慰問等各類服務,在盤活閑置資源的同時,也緩解了養老難題。
“山上交通很不方便,下山的公交車單程要1個多小時,村里老人遇到身體不舒服,下山看病,天黑了可能趕不回來。”寧海縣民政局社會事務和養老服務科副科長胡家菊告訴記者,這里的工作人員會在半夜接到老人打過來的電話,電話那頭需要救治。
為滿足山區老人看病的需求,雙峰山區整合醫療資源,安排衛生室的醫護人員通過坐診、巡診,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老人提供基礎醫療服務。
在居家服務中心落成之前,村里老人的娛樂活動僅限于看電視、打麻將。現如今,他們閑來無事就會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轉轉,在這里拉二胡、唱越劇、下象棋、做刺繡、看電影、嘮家常,樂此不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現已成了老人們的聚集地,而5元錢一頓的花式老年餐,也讓老人們連連點頭稱贊:“一葷一素一湯,每天變著法子換,只要5元錢,太實惠了。”
“有的老人中午甚至不愿回家,要在這里午休呢!”工作人員說。
砍竹、破篾、刮刀、染色、編織……連日來,逐步村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內,都是做竹編的身影,老人們對著山上砍來的竹子忙得不亦樂乎。
逐步村山上竹子資源豐富,老人們平時喜歡做一些簸箕、掃帚、竹籃等家用物件。發現老人們的竹編技能后,胡家菊萌生了一個念頭:發揮老人特長,讓他們有所收入之余,還能將竹編這項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胡家菊聯系了寧海竹編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維爐,請他駐村來教老人們竹編技能。就這樣,每天下午,逐步村居家養老服務站都有老人在做竹編物件的身影,大家樂在其中。
何善溪老人多年前在干活的時候意外摔傷,身體落下了殘疾,長期坐在輪椅上。后來又經歷喪妻之痛,他內心更加苦悶,一度十分消沉,不大愿意出門與人交流。細心的工作人員得知了他的情況,專門對居家養老服務站進行了坡道改造,方便輪椅進出,并不斷引導他融入其他老人。漸漸地,何善溪出門的次數多了起來。聽說有專業的非遺工匠給大伙兒教竹編,他每天下午都泡在服務站里,學習竹編手藝。
由于學習領悟能力強,他很快掌握了竹編的技巧,還成了學竹編老人中的“師傅”。每次提起做竹編,他都十分精神,侃侃而談,眼里充滿光芒。
竹編,是村里老人的一項興趣愛好。更重要的是,竹編這項手藝將村里的老人聚集在了一起,讓他們老有所伴、老有所樂,生活更加充實,精神得到了滿足,自我價值也得以體現。 見習記者 伍慧 通訊員 梅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