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吳加根在為病人看病。(陳朝霞攝)
夏日的早晨,四明山區域海拔約500米的海曙區龍觀鄉龍谷村,四周一片安靜。70歲的吳加根早早地來到村衛生服務站,打掃衛生,準備醫療用品,等待上門求診的村民。20歲那年,吳加根通過了鄞州區“赤腳醫生”的選拔和考試,成為家鄉龍谷村的一名鄉村醫生。50年來,他扎根山村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至今仍忙碌不輟。
龍谷村有6個自然村,1400多村民,居住在綿延8公里的山區。村衛生服務站是村內唯一的醫務站,吳加根是站內唯一的醫生。
50載行走鄉間,吳加根早已習慣了起早摸黑的工作日程。“除了日常坐診和上門為不方便行動的病人出診外,不管是寒冬酷暑、白天黑夜,必須隨叫隨到,不能耽誤最佳診治時間,因此我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吳加根說,如今他已經習慣了接到病人的電話隨時出診:有時下班回家剛端上飯碗,還沒來得及吃就接到電話連忙出門;有時一個晚上出診多次連續奔波,一個醫藥箱、一件白大褂、一輛電動自行車,穿梭在山區,是他出診的常態。“雖然很累,但看到病人恢復健康,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他總是這樣說。
“山區經常遇見村民被毒蛇、毒蟲等咬傷的情況,也有農藥中毒的病例,每年夏天都有游客在附近五龍潭漂流摔傷,這些都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必須爭分奪秒進行搶救,為進一步診治爭取時間。”吳加根回憶,10多年前,有一名村民不慎嚴重摔傷,他聞訊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為受傷的村民止血、包扎傷口、固定體位,緊急聯系上級醫院,匯報傷者詳情,爭取到寶貴的治療時間。村民出院回家休養期間,吳加根連續一個多月,堅持每天上門換藥,指導村民的家屬科學護理,直到村民病情穩定,村民家屬至今心懷感激。
山區多年的“摸爬滾打”,讓吳加根總結出了一套山區全科診治經驗。吳加根說,雖然山區醫療條件有限,但是中草藥遍地都是,他利用山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采摘中草藥進行治療,比如金銀花治療乳腺炎有一定療效,千里光可治療被蟲咬的外傷。“有一次,一位村民在城區醫院治療過敏性紫癜,出院回村后不久就復發,來到村衛生站,我配了9帖中藥,便再也沒有復發。每次看到病人經我治療后痊愈,最開心了。”
50年如一日救死扶傷,吳加根對村民們的身體狀況了如指掌,村民的病歷本仿佛就在他的腦中。“時間久了,哪位村民有什么病,誰動過什么手術,誰家小孩接種過什么疫苗,我心里都有數,這樣在需要時能及時上門服務、對癥下藥。”吳加根說,自己記不清治療過多少村民,但是看到已經搬離的村民還專程回來找他看病,感到很欣慰。
吳加根用真心真情守護村民的健康,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加根醫生”。他對自己救死扶傷的故事不愿多談,他總是說“這些都是小事,是醫生應該做的”。讓他感嘆的是,雖然現在村衛生服務站依舊只有他一名醫生,但是醫療條件好了,道路修建得更暢通了,村民看病更方便了。
如今,對400多位慢性病村民的日常健康管理,是吳加根工作的重點。每天為村民量血壓、測血糖、調整日常用藥,同時防疫工作也一刻不松懈,用村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宣教防疫知識,使吳加根成為村內防疫不可或缺的一員。吳加根說:“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會繼續堅守在大山深處,盡心盡力把病人醫治好了,我的心里也就踏實了。”
記者 陳朝霞 通訊員 程冰凌 李園
關鍵詞: 鄉村醫生